关于作者 陈计中,男,年农历5月生,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林西镇人。年上山下乡,当过农民、教师、公社团干部,年调县团委,后调县委宣传部任干事,年调赤峰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文艺部主任。年调任《赤峰广播电视报》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任赤峰市文联副主席、赤峰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多年来在文学和影视剧、广播剧创作上有一定成绩。年在《辽宁文艺》(现《鸭绿江》)发表第一篇小说《团代会代表》,现已在各种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五十多篇。其中短篇小说《镶金边的花手绢》等多篇曾被辽宁、内蒙古出版社收入优秀小说选。《双喜临门》曾被《中国文学》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出版有小说集《山野飘来一支歌》、《金线》。出版有长篇小说《鱼儿石》、《铁马中原》、《血色灵石》(中国作家协会年重点扶持作品)、《断腕英后述律平》、《乌桓王蹋顿》、《香柏》等;长篇历史文化名人传记《西风瘦马——马致远传》等多部。在这些作品中,短篇小说《秦队长的家务长》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年文学戏剧电影创作评奖”三等奖;短篇小说《要是我当县长》年获全国“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首届“索龙嘎”文学奖一等奖。年创作并参加导演了赤峰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黄土窝的故事》,获华北地区五省区电视艺术评比“王朝杯”二等奖。剧本获内蒙古第三届“萨日娜”文学艺术创作二等奖。后来又相继创作拍摄了电视剧《月照细柳湾》,获华北地区“天鹅杯”三等奖;电视剧《田野热风》,获华北地区“宏艺杯”三等奖。年创作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长春电影厂拍摄,中央台影视频道播出。编剧并导演过《神葱》、《失落的牧歌》等广播剧30多部集,其中《村里来了个新乡长》、《普通人家》、《土地》、《牵挂》等多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年获内蒙古宣传战线先进工作者、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两度获内蒙古自治区“十佳电视艺术家”提名奖;年获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系统特殊贡献奖。 在所有颜色中,金黄色是最亮丽、最华贵的,因此在古代便成了皇家的专用色,无论是宫殿还是服饰,一律为金黄。而在植物中,到秋天,大片的葵花、菊花以绚丽的金黄把秋色点染到极致。这都是人工刻意培植出来的。有一种自然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沙漠中的树,到深秋会黄得灿烂辉煌,让人炫目,那便是“胡杨”。 国庆节前,朋友相约去额济纳旗看“胡杨”。关于胡杨,读过一些资料,被吹的不得了,如何神奇,如何坚强,如何宝贵等等。吹得越神越让人起疑,不就是一种树么?何必如此?但照片上的那种通透的金黄色却真是诱人。于是便答应和朋友一起去看一看。 沿“祖母河”起步 这里所说的祖母河,就是指西拉沐沦。西拉沐沦又名潢水,蒙语直译过来,“西拉”是“黄”,“沐沦”为“河”,应是“黄河”。可能是为区别于中原的“黄河”吧,古书中便记为“潢水”。西拉沐沦发源于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克什克腾旗境内,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辽契丹文化、蒙元文化就诞生于潢水两岸。因此,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说过,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西拉沐沦就是我们的祖母河。 年10月3日,我和高晓力、刘晓欣、袁凯军、刘玉琴、刘书芳等文友共11人乘三台车就是沿着“西拉沐沦大峡谷”开始了我们的旅行。 西拉沐沦大峡谷,地质学称为西拉沐沦深断裂,沿西拉沐沦河呈东西向延伸。大峡谷中有很多旅游景点,如“源水头”、“龙口”、“响水”等等,前几年市文联组织“西拉沐沦千里行”采风活动时,有些都去过,这次急于赶路不可能再去。但车子还是不时地停下来,因为两边的风光太美了,使人不忍匆匆而过。 峡谷中,西拉沐沦河水跳荡着银波蜿蜒而过,带着家乡的气息奔向远方;峡谷两侧,或远或近,都是山高林密。金秋时节,花是不见了,但却色彩斑斓,谷底的沙榆、水边的红柳、山脚各种灌木丛、山腰的白桦树、杨树、山杏树、山顶的松树、柞树,都被秋风吹变了颜色,红、黄、绿各自点染,但层次分明,置身峡谷间,真是大有“江山如此多娇”之慨。 克旗境内一百多公里的大峡谷,因留恋美景,竟然走走停停地走了一上午。直到中午,在峡谷沙地中简单吃点东西后,才恋恋不舍地上了大通道,一路急驰,晚6时许到达集宁。 体味黄河 4日上午逛集宁国际皮革城,下午经包头去临河,目标是想先去敦煌一游。5日经乌海达银川。经两天奔波后,有同伴觉得去敦煌路太远,可能错过看胡杨的时机,经商量便改变了行程,在银川游玩一下后直接去阿拉善的额济纳旗。 于是,10月6日去游了银川的青铜峡。 青铜峡是黄河上游最后一道峡谷,被称为“黄河上游小三峡”。九曲黄河一路雄风,出青海,过四川,走甘肃,到了宁夏,便进入了青铜峡黄河大峡谷。这个大峡谷有个神话,说是上古时代,黄河流到这里被山阻拦,洪水肆虐,万物受灾。大禹治水来到这里,便挥动神斧劈出了这条峡谷,使黄河水顺流而下,此时正是夕阳西下,霞光与河水相映,反照到峡壁上,呈现一片青铜色,便被称为了“青铜峡”。 上午9时许,游“黄河楼”。这是一处为宣扬黄河文化而新兴建的景点,建于青铜峡市黄河西岸,由主楼、角楼、牌楼、12生肖图腾柱、镇河铁牛等建筑和雕塑组成,九层的主楼高米,颇是雄伟壮观。景区中设有“黄河博物馆”,融黄河文化、灌溉文化、农耕文化、回族文化为一体,反映了当地黄河文化的灵魂。这是很可贵的。但给我的感觉是,这组仿明清风格的建筑,特别是主楼,怎么看都像武汉长江边名扬天下的“黄鹤楼”,而且“黄河楼”这名字也与其相谐,何必如此模仿?这似是没有底气,亮出自己的特色才能闯出自己的名声。 下午乘船游了青铜峡黄河大峡谷。进入大峡谷,要经过青铜峡拦河大坝,这是年开工兴建的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的闸墩式水电站。过了大坝便是渡口。在祖国有名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离我最近,但我却是第一次坐船行走在黄河之上。 十里长峡山水相依,河道两边是浓密的芦苇丛,不时有野鸭出没。两岸是悬崖峭壁,但不是很高,也看不出什么让人心动的景致,虽然船上不时介绍这里是什么石刻,那边是什么睡佛,但看起来都很勉强。但峡中有两处人文景观却是很可看的。 一处是位于大坝之西陡峭山坡上的“塔”。因在塔基中曾发现过书有西夏文题记的千佛图帛画,可知这些塔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佛塔以山势自上而下,按奇数排列成十二行,总一百零八座,呈三角型塔群,因而得名。也是佛教惯用数字,如认为人生有烦恼和苦难种、佛珠要颗、念经要遍等等。因此,有人认为塔应是功德人士为消除灾难而建造的。这么大工程,说是功德人士而建似是不太可信。这塔群占了一面山坡,太壮观了,在全国古塔建筑中也是罕见的,透着一股神秘气息,真是可看。 另一处是位于黄河大峡谷东岸的“大禹文化园”。这也是新建的景区。建筑是仿汉代风格,从码头而上,有广场、门楼、明堂、大殿,步步登高,错落有序。园中有高36米的大禹神像矗立黄河岸边,相当壮观。禹王殿中设有大禹治水厅、大禹神话厅、大禹政绩厅、大禹文化长廊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大禹所蕴含的深厚的古代文明与内在的民族精神,显示着一种肃穆和大气。 文化的沉积 10月7日上午,游览了西距银川19公里的水洞沟。表面看,这是一条很普通的荒山沟,但等走进去,便大有了那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的惊奇感。因为,这条毫不起眼的荒沟,竟是三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 进入景区的南大门,便是一座“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在那里面,我们在由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形成的实景、幻境中,真实地体验了三万年前远古人类渔猎生活的情趣和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的自然灾害的残酷。而在展室中,我们了解到,水洞沟遗址的发现,是在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日德进和桑志华发现的,后来我们的考古学家又先后进行了五次挖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文化遗址。 从博物馆出来向前走,便有个“张三小店”,全是旧式家俱。据介绍,当年法国那两位发现遗址的专家就是住在这个小店中。张家怎么也想不到,不知名的小店因那遗址的发现也青史留名了。 再向前过了水洞沟村,进入一条山谷,其中有第一次和第二次两个挖掘点,只是峡谷壁上挖的坑,看不出所以。 登到峡谷上面,眼前不由一亮,一条明代的长城遗址如一条卧龙横贯眼前。这段长城是明代为防鞑靼和瓦剌而修,由土夯建,是目前宁夏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 在古长城烽火台边,可以乘骆驼沿长城古道前去“红山湖”,也可由“芦花谷”步行前往。骑骆驼在家乡的翁旗沙漠中骑过不止一回,因此我选择了步行。“芦花谷”长三公里,走在由木条铺成的栈桥上,望着两边芦苇摇曳生姿,心情一片宁静。 芦花谷的尽头是“红山湖”。这是水洞沟地区最大的天然湖,1·4万平方公里,波光荡漾,宛若大峡谷中的天池。乘游船下行,再观岸上山水相依间的古长城,别有一番意蕴。 穿过红山湖到达下游的红柳滩,换乘马车,再换驼车,经大峡谷,到达了一个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那便是与明长城紧相连的“藏兵洞”。藏兵洞,顾名思义,是军事设施。 确实如此,这是明代当地驻守军队为防鞑靼等塞北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是一组由地上转入地下,用于隐蔽军队,保护自己,待机出击,或设伏击的地道。进入洞中,道路曲折,上下相通,左右相连,分岔颇多,迷宫一般。洞内设有居室、粮食储藏室、水井、灶房、兵器库、炮台、陷阱、暗器孔道等设施,令人大开眼界。试想,想当年八路军的“地道战”让小日本胆战心惊,那五百年前的古人早就以同样的的智慧让长城外的入侵者而闻风丧胆。置身于藏兵洞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在这里展示的淋漓尽致。 连着藏兵洞是“红山堡”,因夕阳下山峦呈红色,故地名红山。据记载,红山堡建于明正德十六年(年),驻军最多时达人。堡内设有将军府。这座城堡就是一座军营,因此藏兵洞就应该是红山堡驻军的杰作。 出红山堡是瓮城,已不存,只有一小庙遗址,保存有两具尸骨,但考察不出所以。 水洞沟一游,不虚此行,看完后给我的感觉不再是惊奇,而是震撼,这里的文化积淀太深厚了。通过这里的时空隧道,我们看到了数万年前的古人类文明,看到了年前的明代长城和神奇的藏兵洞。还有自然景观红山湖、大峡谷。如到银川,水洞沟不可不去! 下午游“黄沙古渡”,和上午看的水洞沟没法比,太没意思了。所谓“黄沙”,就是走大沙窝子,要走二十几里再坐船绕到所谓的“古渡”。大有受骗上当之感。我和高晓力放弃了走沙漠,返回去了“古渡”,也没看出什么“古渡”,只说是康熙某年在此渡过黄河,那这里便成了“古渡”么? 这一下午时间白瞎了,不如去看“西夏王陵”。八百年前,位于西北的由党项族建立的大夏王朝和北方契丹族的大辽、中原汉族的宋朝鼎足而立,留下丰厚的文化,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留给宁夏的最大一处文化遗存。但没时间去看了,实是遗憾。 果然辉煌 10月8日经十二小时的奔波,下午5时半抵达额济纳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也是一座很有现代味道的边境小城。因外地来看胡杨的游客很多,住宿价很贵,餐费也贵,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竟要价30元。谁让你挤着来看胡杨?就这么几天,当然要价狠,不住走人! 9日上午游了额旗胡杨林中的“四道桥英雄林”景区。“英雄林”就是指胡杨林,因胡杨也称英雄树、胡桐、异叶杨等。额旗的胡杨林保护区从一道桥到八道桥,共达39万亩,以二至四道桥最壮观。 胡杨是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古老的孓遗树种,具有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顽强生命力,是生长在沙漠中的唯一乔木树种。人们传说这种树“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就是在颂扬这种树的神奇和宝贵。 有人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带他去看额济纳的秋天,因为那是美景的天堂。当我走入胡杨林那一刻,感觉真得就像走进了一个金碧辉煌的美景世界。远远近近,不管转向那面,到处一片金黄。在金黄色的包围中,给人的感觉就是通透、明快、轻盈,心情格外敞亮,没有一丝杂念。 那些胡杨树虽都展现着迷人的金黄的桂冠,但却有高有矮、有粗有细,或弯或曲或斜或卧,千姿百态,展示着一种原生的自然美。我没高档相机,外出旅游大多是在如意的地方留个纪念照,很少拍景色的。可这次却拍了十几张胡杨的照片,回来还洗了几张,真是很漂亮。 看着那美丽的胡杨林,我心中不由想到了家乡,每到秋天,遍野的白桦林也是一片金黄,还有满山的山杏林红透山坡,如燃烧的火,更有那沙地中弯曲屹立的沙榆,不是都很有特色吗?如细看,带给你的美感并不比胡杨差,但是来观赏它们的人却少得多。那是因为胡杨的名气太大了,已经被说得神乎其神。这可能与额济纳旗是卫星发射基地有点关系吧?去过那里的重要人物发现了胡杨的美,自然便被传扬开来,要不,在沙漠中生生死死几十万年了,早先怎么没人说过胡杨如何?这就如人一样,同样的才能,有的被发现得以出头,有的不为人知便永沉下层。这就是机遇。 消亡的沉重 游胡杨林是轻松愉快的,但到下午就变得沉重了。10月9日下午,我们游览了“黑城”和“怪树林”。 离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约25公里处,有一座称为“黑城”的遗址,据介绍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这座城建于西夏时期,元灭西夏后被蒙古人占领,年明朝大将冯胜攻破黑城将其废弃。 现在的黑城,就是残存的土城墙围起来的空城了,而且流沙从东、西、北三面滚滚而来,就要把荒废的小城吞没了,只有挺立在西北角上的五座喇嘛塔,还可展示这里曾经的繁华。 望着这毫无生气的死城,带给人的思考绝不该仅仅是它二千年前是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城,是如何的珍贵,而应想它是如何消亡的。那便是,因水源枯竭它才成了沙海中的孤城残址。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和大自然的争斗过程,但人在大自然面前是何等的渺小,斗得过吗?只有编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来自我安慰,在大自然面前,最终就是消亡。 当看到“怪树林”以后,这种感觉更加沉重。怪树林离达来呼布镇西南28公里,就是一片枯死的胡杨林。传说,这片枯树林是和消亡的黑城有直接关系的。 相传当年黑城有个守城的名将叫哈拉巴特尔(黑将军),英勇善战,威名远扬。后来入侵者来攻,把河水截断,黑将军在无援兵无饮水的困境中只好率众突围。出战前,黑将军将七十多车财宝和一顶西夏皇冠投入城中的枯井中,为不使亲情骨肉遭受蹂躏,黑将军把自己的一双儿女也推入井中,封土填埋。黑将军带士兵冲出黑城,一路拼杀,最后战死在这片树林中,化作了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胡杨。 传说是美好的。但进入这片苍凉的沙地中,看着那一棵棵枯死的胡杨木,给人的感觉真就是“横尸遍野”,行走在沙地的枯木间,冥冥之中渗透着一股狰狞恐怖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特别是夕阳西下时,起风了,沙尘飞扬,更有一种阴冷袭来。 这是消亡带来的的沉重。生命的生存和死亡是自然规律,消亡是必然的,但真的目睹消亡后的场面,人们体味到的就是生的短暂。珍惜生命中每一天吧! 风雨归程 在游怪树林时起了风,虽不是很大,但天空已是一片昏黄。到夜里风越来越大,呜呜直吼。早起一看,大风嚣叫,昏天黑地。原来有资料说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额济纳是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我还有些怀疑是否是另一种炒作,看着昨天还艳阳高照风平浪静,今日里就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才知是真真遇到了沙尘暴,信矣! 庆幸的是昨天在风和日丽中观赏了胡杨林,体味到了艳阳下的明媚金黄。如是赶到这狂风之后再来,肯定是叶落枝枯,还看个什么?放弃去敦煌,从银川赶过来的决定太对了! 本来还要去看“神树”、“居延海”和“策克口岸”几个景点,但突起的沙尘暴给我们取消了,只好打道回府。10月10日早6时返程,走了一上午也没出额济纳旗境,一路上黄尘飞腾,视线不足五十米。 伴一路黄尘,下午二时许渐入山区,原来已经是靠近了阴山山脉。路边闪过标有“神根”的大牌子,这当然是在指示本处的地名。那么“根”是什么意思?这可是当地人的圣物。这里是阿拉善盟与巴彦淖尔盟的交界处,在山谷中有一矗立的岩石被当地人叫做“人根峰”,其实只一根石柱,高28米,粗6米,呈红褐色,酷似男性的生殖器,巍然屹立,直指苍天,便被当地人称为“人根”,不孕男女都来此跪拜,祈求上苍赐子。据说离人根峰十几公里之外在峡谷中还有一处“母门洞”,酷似女性的那个部位。大风呼啸,不可能去找什么“人根”“母门”,但从中却能体会到一个真理:天地育万物,阴阳成世界。 接下来进入崇山峻岭区,是“敖伦布拉格大峡谷”,车子顺山势盘旋而下,到山下不久进入巴盟的杭锦后旗,一派深秋的田园风光。 在杭锦后旗住下,风是停了,夜里却下起了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到早仍是不停。10月11日小雨伴随了一路,烟雨蒙蒙,别有一番情趣。12日雨霁,中午达二连浩特。 车接近二连城时,穿过由两只巨型恐龙模型组合的迎宾门,郊外的原野上便出现了一只又一只的恐龙雕塑,形成了一条很有特色的恐龙景观大道。原来,这里是世界著名恐龙化石产地,也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蛋的地方。因此,宣传恐龙文化是必然。 二连建有恐龙公园,离城区挺远,我们只有半天时间,不可能去,于是就近选择了参观国门和界碑。这里是与蒙古国接壤的唯一铁路口岸,因此国门、界碑是其独特的景点。 国门位于二连市区北部军事区,雄伟壮观,是年重修的,横跨铁路双轨,年投入使用。国门大楼内有以“边关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二连城市历史变迁发展为主线的展室。登上楼顶,便是观景台,边境线和蒙古方的扎门乌德口岸尽收眼底。 望着这条边界,心中突然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沉重,唉!说不出就别说了,已经是历史了,谁让你当时国势弱啊。 10月13日,从二连出发,经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直奔克什克腾旗。一路高天阔野,一片苍黄。晚7时半抵新城区。 一路匆匆忙忙,风风雨雨,但平平安安,圆圆满满。如果再有和朋友们热热闹闹去旅行的诱惑,肯定痛痛快快前行! 编辑/张力凡杨林顾峻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