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yw/140326/4361532.html 10月29日,全区实施“四大提升行动”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现场会正式启动。一大早,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咸辉,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带领自治区省级领导和各地级市、区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对移民致富、居民收入、教育质量、健康水平提升情况进行实地观摩,学习经验做法,推动工作落实。(宁夏日报记者 马晓芳 周一青) 富宁村:一个校园的提升记 02:48“能坐在新教室上课,感觉自己很幸福。”10月27日,银川市西夏区第十七小学学生王星渊说。 西夏区第十七小学原为西吉县自发移民小学,由西吉县教育体育局管理,年8月移交西夏区管辖,更名为西夏区第十七小学。年,西夏区作出对西夏区第十七小学实施整体迁建的重大决策。 为什么作出整体迁建的决定?第十七小学校长杨峰最有发言权。 年,西夏区第七小学教师杨峰被任命为第十七小学校长。上任第一天,杨峰高高兴兴走进这座位于富宁村的校园,看到的景象却让他心凉半截。 新学校 旧学校 一个破烂的篮球架矗立在高低不平的水泥操场上,几排平房教室散发出浓浓的年代感。推开教室的门,光线阴暗,红砖铺设的地面并不平整。上任没几天,一场大雨,12间教室不同程度漏雨,水泥操场因为地势低,雨水淹到脚脖子…… 一次,杨峰带着孩子前往其他学校参加活动。看到人家的塑胶操场,一名学生兴奋地躺下来,问杨峰:“校长,我们什么时候也能用上这样的操场?” “快了,快了!”杨峰不假思索地回答:“新学校不仅有塑胶操场,还有大图书馆、大体育场、大教室……” 这两年,王星渊经常站在家里的制高点望向东北方,一栋一天天在长高的建筑尽收眼底。 这栋建筑就是她的新学校,她和十七小所有师生心之向往处。 近3年来,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累计投入资金余万元,十七小学相继建成教学楼、教学辅助用房、生活服务用房等,新学校占地面积26.64亩,建筑面积平方米。 今年9月初,学校搬迁的消息在师生中传开。孩子们对新学校充满好奇和渴望。为了庆祝这件事,全校师生精心准备了节目,其中重头节目是全校师生齐读《请党放心,强国有我》。9月24日,家长牵着孩子的手,一起迈进新校园。 近年来,西夏区以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回应民生关切。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建设,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促进巩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积极推广实验小学、西夏九小等5个集团化龙头学校经验,深入推进区域内集团化办学。与宁夏大学共建西夏九小、西夏十一小学,与北方民族大学合作共建银川市第十四中学,积极探索推进跨区域办学发展思路。和银川市第一幼儿园、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银川市第一中学构建发展共同体,扩大跨区域办学发展思路,积极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宁夏日报记者 乔素华 实习生 马磊 文/图/视频) 贺兰县隆源村:“五连模式”引领移民走上产业小康路 10月27日,银川市贺兰县南梁台子农牧场隆源村,新型菌菇温棚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得益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势,这两年隆源村的乡亲们种的线椒、西瓜等各类瓜果蔬菜喜获丰收。但每年过了10月份露地蔬菜下市后,村里的田地便提前进入了休耕。”隆源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振雄介绍,为了让土地释放出最大的产出效益,村里推进的“五连模式”以党支部+企业、党员+群众、种养+休闲、基地+农户、收益+保险的方式,通过村企联合、党群连心、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责任连体的模式带动群众融入产业发展,实现露地种植加设施大棚“两条腿”走路的模式,为隆源村的乡亲们脱贫增收蹚出一条新路子。 村民张燕娣家的院子里有两辆摩托车,一辆破旧不堪,一辆崭新发亮。别看那辆旧的摩托车模样不好看,可却承载了张燕娣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每天他们会轮流坐妈妈的摩托车去学校、回家。而那辆新摩托车则是一家人努力拼搏的见证。 “每年我都会去辣椒蔬菜基地择菜,平时就在村里打扫卫生,一年能挣3万多。”张燕娣笑着说,眼看村里菌菇大棚马上竣工了,到时候她又可以去学习种菌菇的技术,以后又多了一条增收致富的路。 据了解,目前隆源村设施蔬菜产业园共建设40个日光大棚,政府和企业各建设20个,村集体经济资金建设3个。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60万元,带动移民余人务工,务工增收万元,同时增加了10名致富带头人。 “今年线椒一亩产量可达公斤,主要外销到长江及珠江三角洲和深港澳地区,我们以订单形式种植生产,订单模式极大提高了老百姓的打工收入。”宁夏绿香村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魏新民告诉记者,年,公司对外销售辣椒吨。 “土地流转后,解放了当地群众的劳动力,他们可以出去务工,也可以就近在基地干活。”南梁台子农牧场党委书记马立坤介绍,隆源村采取“5+5”致富带头人机制,由5名党员干部和5名致富带头人主动承接设施大棚自主经营,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兜底收购,目前正在逐步收益,效果十分明显。 隆源村进一步促进移民致富提升,扩大群众务工范围,在线椒单一种植模式下,今年又实施了蘑菇和蔬菜综合种植园区的建设,打造羊肚菌种植基地,同时还增加了韭菜种植,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扩大了群众就业选择,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带来蓬勃生机。(宁夏日报记者 张晓慧 文/图) 原隆村:美丽乡村处处景移民乐享新生活 00:4810月28日,记者来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小院,白墙青瓦配朱红色大门,路边树叶沙沙作响,巷子两侧的白墙上贴着“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名言警句”等宣传标语,既保留了乡村应有的本土特色,又做到了“一宅一策、一巷一景”,确保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院子里整治得也好,我们住着很舒心。”走进村民张亚明家小院,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说,“原来的厕所是旱厕,不太方便。现在改成了水厕,方便又干净。” 今年7月以来,原隆村积极开展农村厕所整治行动,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厕,村民们赞不绝口。 “非常感谢政府,之前院里院外是红砖墙,现在都刷成了白墙,非常漂亮,院子更整洁干净了。看着这些新墙,心情特别好。”村民万爱玲笑着说。 今年以来,原隆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四大提升行动”的首要任务来抓,实现从“整治改善”到“聚焦提升”的跨越,建立人居环境提升的长效机制。针对绿化标准低、裸露土地多、庭院脏乱差、基础设施弱等问题,制定《原隆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原隆村庭院整治指导细则》,编制了《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重点推进“拆违修损、植绿增靓、完善设施、整治院落”,拆除私搭乱建多处,修复破损墙面11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0余亩,补植苗木、修枝抚育2.2万株;实施巷道硬化55条3.5万平方米,整治院落座。 原隆村还充分运用《村规民约》和人居环境“积分超市”激励机制,评选出了户星级文明户、20户文明家庭、13户移风易俗示范户,兑现积分奖励金额累计达23万元,把人居环境整治变为群众自觉行动。同时,划分14个网格监管区,配备网格员、巡查员、保洁员和监督员,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协议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实行“村集体+公司”模式,引入公司管理机制和技术,培养专业化保洁队伍和绿化队伍,实现人居环境成效管理的常态化运行。 “今后,我们将继续紧扣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以‘一以贯之、刮目相看’的优良作风,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不断努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闽宁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宁夏日报记者 王沛瑶 文/图/视频) 红翔新村:产业奏响移民增收致富曲 眼下,位于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新村的大棚里,一股股淡淡的甜瓜香味扑鼻而来,整齐吊挂的藤蔓上结出了一个个小巧圆润的甜瓜,静待长成后上市。 “我们村是‘十一五’期间从泾源县、隆德县等4个县(区)搬迁的生态移民村,大部分为劳务移民,一些上了年纪不好找工作的村民便承包了村集体的大棚种植瓜菜。”红翔新村党支部书记朱成学说。 近年来,红翔新村依托平罗县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实施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园区和设施瓜菜园区等项目,培育壮大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劳务产业,让产业成为发展的有力支撑、增收的源头活水。 通过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瓜菜等特色产业,引进宁夏瑞丰源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万头现代化奶牛养殖场9个,存栏3.1万头,吸纳务工人,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改造提升肉牛、肉羊养殖场各1个,69户肉牛肉羊小群多户实现出户入园集中养殖,户均年增收4.5万元。 走进红翔新村菌菇基地,工人们正在制作菌棒。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进行种苗培育、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引导群众发展瓜菜产业。建成菌菇大棚46座、高标准节能日光大棚38座,带动16户移民租赁种植,户均年增收5万元。 围绕产业发展、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就业双向需求,红翔新村持续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建成劳务工作站1个、劳务中介公司2家,培育劳务经纪人6名,通过园区务工就近就业人,劳务输出转移就业人,培育粮油加工等创业实体26个,公益岗位托底就业12人,就业创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人数的87%,人均年收入3.5万元。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移民群众逐渐走上了新路子、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户均住房面积由搬迁时54平方米增加到平方米,72%的移民家庭拥有了汽车。”朱成学笑着说,预计今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8.44万元。(宁夏日报记者 李良/文 图片由平罗县委宣传部提供) 甘城子村:外增“颜值”内增“气质” 01:41连日来,青铜峡市邵岗镇甘城子村工程机械的轰鸣声、施工作业的敲击声随处可闻,年久失修的老房屋被修葺一新。“村里路平了,灯也亮了,政府还给我们建设了统一的外墙,修了健身步道,跟城里一个样!”村民冯学凯说,不到3个月的功夫,家门口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阳能光伏屋面、观光步道、路灯安装、管网改造……这些都是邵岗镇在甘城子村重点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今年以来,甘城子村紧抓自治区深入实施“四大提升行动”契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突破,外增“颜值”内提“气质”,村子由内到外焕然一新。 走进村民杨学刚的家中,绿茵环绕的农家庭院干净整洁,他拿出手机,打开了甘城子村“数字乡村”治理应用平台,对记者说:“你看,我刚评为‘美丽庭院先锋示范户’!”在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甘城子村今年建设了数字乡村治理应用平台,群众在家不出门就能了解村里的大情小事,还能在线申请新建宅基地、进行生育服务登记等。 走进甘城中心学校,映入眼帘的是广阔的人工草坪和色彩缤纷的塑胶跑道,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打滚,在跑道上奔跑玩闹。学校的幼儿园改造、卫生厕所改造等项目正在进行。“学校不但开设了在线课堂,可以让城乡孩子同频互动,同时开设了课后延时服务,多渠道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该校校长施学武说,让孩子们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今年新增彩色B超机,DR机等诊疗设备18种,新开设妇科、针灸理疗室、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室等业务科室,诊疗病种由50种增加至余种,就诊人数由过去每天一二十人次增至四五十人次。”邵刚镇甘城子卫生分院负责人马丽娜说,该院组建5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上门服务,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慢病有人管、大病门口看”。 今年以来,甘城子村先后实施了老果园改造、蛋鸡场、果品包装厂建设、街道改造、市场改建、卫生院医疗水平提升、中心学校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推动了甘城子地区一二三产业强力融合发展和人居环境大改观。“预计今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霍继良说,村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宁夏日报记者 蒲利宏 实习生 彭斌 文/图/视频) 来源:宁夏日报 足以应对各种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