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基础知识大全 黄河 黄河长达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6平方公里,流经9个省区,呈巨大的“几”字型。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渠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千米,平均流量.5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米,一般为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年投入使用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年投入使用 *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年投入使用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年投入使用 *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年投入使用 *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年投入使用 *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年投入使用 *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年投入使用 *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年投入使用 *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年投入使用 *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年投入使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孟津交界处,年投入使用 桥梁 *济南黄河斜拉桥:山东省济南市北侧。年12月开工,年底建成。曾更换几次钢索。 *济南黄河公路桥:山东省济南市北郊。年12月开工,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 *济南黄河浮桥: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于市北洛口渡口,免费使用。 *兰州黄河铁桥:甘肃省兰州市城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年),竣工于宣统元年(公元年)。 *郑州黄河桥:河南省郑州市以北 黄河基础知识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流区4.2万平方公里)。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2、面对黄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委以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治水新思路为指导,在年全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也是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 3、调控洪水方略:上拦下排,两岸分滞。 4、处理泥沙方略:拦、调、排、放、挖。 5、治理洪水思路:控制、利用、塑造。 6、控制黄河粗泥沙的三道防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先粗后细、小北干流放淤淤粗排细、干流骨干工程拦沙拦粗泄细。 7、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方略: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 8、黄河流域防洪区分为三个区域: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行洪区(滩区)。 9、我国防汛抗洪的方针是: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 10、开始实施的《防洪法》第38条规定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11、观测水位的设备有:水尺和水位计。 12、年国务院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近期目标是到年,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确保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m3/s堤防不决口;远期目标是到年,建成比较完整的防洪减淤体系。 13、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 14、黄河暴雨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地区和上游兰州以上地区,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的洪水称为“上大洪水”,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的洪水称为“下大洪水”,“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不遭遇。 15、《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设防流量仍按国务院批准的防御花园口立方米每秒,考虑到河道沿程滞洪和东平湖滞洪区分滞洪作用,沿程主要断面设防流量为:夹河滩2立方米每秒、高村立方米每秒、孙口17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立方米每秒。 16、《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17、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 18、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 19、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20、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21、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小浪底库区模型、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22、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 23、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24、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泺口水文站。 25、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河流泥沙含沙量在线连续施测,这种在线泥沙测验仪器名称是振动式测沙仪。 26、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 27、黄河各河段的特点是: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历史上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 2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29、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总体上分为三类不同区域: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 30、黄河流域用水大户是农业。 31、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入河排污量迅速增加,主要污染物是COD和氨氮。 32、目前,入黄排污口排放达标率低,污染源主要为:工业点源污染。 33、黄河支流众多,直接入黄的一级主要支流有条。 34、黄委获得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的是: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 35、黄河下游滩区是下游河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防洪治河方面,滩区具有行洪、滞洪和沉沙三种功能。 36、黄河下游滩区居住大量群众,截止年底,下游滩区总人口是.5万人。 3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黄河下游日渐开发,为了发展生产的需要,沿河诸侯先后筑堤,黄河下游堤防始建于春秋。 38、民国22年(年)黄河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当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是李仪祉。他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方略。第一次提出调水调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第一次提出治沙应着重控制粗泥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钱宁。 39、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多次改道,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现行河道。 40、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按照河道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可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河口型4类。 41、在“96.8”洪水期间,花园口站最高洪水位94.73m,为该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在这次洪水中,花园口站出现的洪峰流量是m3/s。 42、黄河自然断流始于年,自年至年的28年中,黄河下游共发生22年断流。黄河断流历时最长的年份是年,利津断流时间长达天。并且在年断流首次在汛期出现,并且年底至年初首次跨年度断流。 4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始于年3月1日。 44、~年汛前,进行了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调水调沙试验和生产运行,连续9年共进行12次调水调沙。 45、为了使黄河中游两岸滩地有限的容积发挥更大的减淤作用,年,开展了黄河小北干流连伯滩放淤试验,基本实现了淤粗排细的试验目标,为今后大规模放淤积累了经验。 46、黄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堰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为了弥补河床淤高造成的过洪能力降低,建国以后至年对堤防进行了3次加高加培。(第1次为年至年,第2次为年至年,第3次为年至年),也说4次加高加固下游堤防。 47、标准化堤防建设,就是通过对黄河堤防实施堤身帮宽、放淤固堤、险工加高改建、修筑堤顶道路、建设防浪林和生态防护林等工程,使下游堤防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的标准化堤防。 48、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是刘家峡水电站。 4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考察了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年) 50、一般讲,黄河凌汛开河的方式有两种,文开河和武开河。(文开河:以热力作用为主形成的融冰开河;武开河:以水力作用为主的强制开河现象) 51、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右边的陆地,称为右岸。 52、在河流弯曲河段,不受主流冲击、水深较小、流速较缓、常呈淤积状态的一岸,是弯曲河段岸线的凸岸。 53、黄河下游孟津县白鹤镇至东明县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度一般在10公里左右,最大超过20公里。这段河道长公里。 54、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的三件宝是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 55、黄河以泥沙多、含沙量高闻名于世,干流实测最大含沙量是kg/m3。(三门峡站,年) 56、黄河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沙量是39亿t。(年陕县站) 57、西汉末年的贾让应诏上书《治河策》,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这三策是上策、中策、下策。上策:滞洪改河;中策:筑渠分流;下策:加高培厚堤防。 58、潘季驯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10年。他第一次把治沙提到黄河治理方略的高度,凝练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束水攻沙”的方策。 59、三门峡水库年9月开始蓄水后,淤积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