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万物复苏,在兴庆区掌政镇羊肚菌种植基地的温棚里,一朵朵羊肚菌像一把把“小伞”破土而出,错落有致地盛开在菌垄上,菌香沁人。工人们一手拿着小刀,一手扶着羊肚菌,小心翼翼地将菌腿从泥土中割出来放进菌筐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温度适宜,大棚里的羊肚菌品质和数量都很可观,能卖上个好价钱。”正在大棚里忙活的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董清宁说道。 董清宁年春季开始接触羊肚菌种植,经过多方选址考察,年10月在兴庆区掌政镇种下第一株羊肚菌种子。“原本准备在青铜峡建基地,由于土地租金、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等条件都不如兴庆区这边实惠,所以就选址在兴庆。”董清宁告诉记者,一共投资了22个大棚,总种植面积18亩,亩产平均—斤,年产值能达到万元左右。 目前,羊肚菌已进入盛产期,陆续可以开始采摘。董清宁介绍:“按照目前的出菇情况,鲜品每斤60—80元,干品每斤-元,在棚里务工的都是周边村上的村民,每小时给发15元,一个月能拿元左右。” 基地大棚里,村民马芳正在和几个姐妹忙着采收成品菌、烘干、封装等工作,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马芳欣喜地说:“农闲时在家门口打工,一天70-元的工资,既能挣钱补贴家用,又照顾了孩子,每天都充满了干劲。”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目前掌政镇发展的现状,结合市场的需求,对整体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发展设施果菜、花卉等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进一步增加设施农业的产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掌政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马雪莲说道。 产业发展不仅为乡村振兴引来“活水”,也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新动力”。 王小明是土生土长的大新镇人,他说,以前就以养牛为生,“以前养牛,就是在自家院子里,数量少、规模小。如今按照乡里的统一规划,统一进行养殖,规模也比之前大了不少,日子也‘牛’起来了!” 大新镇肉牛养殖基地占地面积约亩,共分为3个养殖园区,分别由大新镇辖区的新水桥村、大新村、新渠稍村进行投资建设。各村养殖场计划养殖肉牛头,为村集体每年带来经济收入约15万元,目前各村的肉牛已经陆续进场进行养殖,每年为新水桥村、大新村、新渠稍村带来收益13万元。 大新镇党委副书记常昊天说:“下一步,大新镇将紧紧围绕产业项目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在推广规模化冷凉蔬菜产业、推进惠民项目进展、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等方面下功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不断推动产业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兴旺,乡村就兴旺,近年来,兴庆区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因地制宜发挥土地、气候、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设施农业、冷凉蔬菜等现代特色农业,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体系。截至目前,兴庆区共建成0亩麒麟瓜、2亩蜜瓜产业基地,吸纳余人务工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建成菜花轮作基地12个,花卉种植示范村9个,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25个。争取各类补助资金余万元,推进精品休闲农业建设,累计创建、提升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推动兴庆区产业兴、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兴庆区融媒体中心 文/图 睢环宇李喆 监制 黄丽编审 高星编辑 周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