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铸鼎盛山河 谱写时代荣光 大坝镇韦桥村是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位于引黄古灌区四大古渠之首(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惠农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精华之地。辖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户人,耕地面积亩。今年以来,按照区市党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韦桥村以“五抓五促”推动乡村振兴“五化”建设,倾力打造引黄古灌区乡村旅游样板村。 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元,村集体收入17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30万元。 一:是抓基层党建、促组织提升,实现基层治理精细化。 深入推进“党建+五治”融合,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等、靠、要、懒等突出问题。“划网定格”明责。建立“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组织体系,推行党员“三类五岗”分类管理模式,每名党员固定联系10-15户群众,依托“党员中心户”、“党员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阵地,建立“群众提议、网格收集、支部牵线、党员办理、志愿服务”的群众诉求响应机制,将“组织所做”“志愿服务”和“群众所需”无缝对接,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个角落。“三互活动”蓄力。按照同院同组、相邻为组、强弱搭配的的原则,将5到7户农户编为一组,广泛开展以“技术互学、生产互帮、家庭互管”为主要内容的“三互活动”,群众精神面貌大为改观,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四亮四比”鼓劲。积极开展“六个先锋”示范引领行动,评选“六个先锋”示范户48户。引导群众亮积分比德行、亮道德比新风、亮家训比传承、亮规约比正气,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严格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推进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模式规范化建设等民主管理机制,打造韦桥“法制长廊”、建设数字乡村—镇级特色电视台,以网络信息化赋能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更加高效。 二:是抓主导产业、促农旅融合,实现特色产业品牌化。 抢抓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契机,全力打造“韦桥世外桃源”。探索“村集体+种植大户+农户”发展模式。建设葡萄、油桃毛桃和瓜果蔬菜采摘大棚26栋,建成亩高效休闲农业示范园、亩向阳花创意农业展示园和亩桃园驿站采摘园,采摘大棚一季收入可达万元。今年“五一”小长假举办的桃子采摘节和七月份葡萄采摘活动,吸引本地及周边兄弟县市参观游客达2.1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64.7万元。推广“村级合作社+农户”双赢模式。成立村级旅游合作社,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空心房等资源,鼓励群众将闲置房屋出租和以入股的形式发展民宿和农家乐,目前已吸纳11户群众入股参与,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元,努力构建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年年有分红的生动局面。引进农家乐2家,成立刺绣编织团队1个,建设民宿6家、电商小院1家,农家乐、民宿每月收入约10万元。下半年以来新建成的农家乐、民宿累计吸引游客达0人,实现销售收入19.25万元,全年可带动村民就业余人,村集体经济创收10万余元。 三:是抓人居环境、促生态宜居,实现绿色低碳城镇化。 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提升工程”,累计完成空地绿化㎡,栽植桃、李、杏0余株,砌护维修花池围栏0米,改造环居庄点水系米。实施村庄拆围透绿工程,打造“前居后园”生态模式,建设“四小园”和“小微游园”家,打造汉唐风格农家小院27户,建成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站3座。打造青铜峡市首家全电厨房,引导群众推动绿色发展,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新能源全电厨房比传统燃气灶具效率高出30%至60%,减少碳排放30%至50%。采用屋顶分布式光伏“太阳能光热+空气源热泵”技术,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户,农户不仅能够享受到0.25元/度的优惠电价,年均节省煤炭支出0元左右,同时还可额外获得每年元光伏补贴收益。有效解决群众冬季取暖和燃煤污染问题,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高度契合。 四:是抓重点项目、促乡村旅游,实现民生服务优质化。 以乡村振兴规划重点项目为抓手,累计投资0余万元,实施了年大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青铜峡市年无集中供热区域煤改电(清洁取暖)试点大坝镇韦桥村农房节能改造项目、美丽乡村(大坝镇韦桥村2.3MWp)分布式光伏项目、农村房屋抗震宜居加固改造等重点项目。完成房屋加固户,拆除土坯房、土圈舍(棚)32户,卫生厕所改造户,道路硬化0.8公里,高标准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规划建设千平方米引黄灌渠水利工程文化展示园,完成国道出入口道路提升改造,建设标识导览牌、游客中心及配套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打通修善韦桥老巷子,恢复乡村传统村落和乡村记忆文化,让农村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依托民宿、农家乐、采摘大棚用工需求,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村民从事保洁服务、建筑施工、修枝抚育、大棚管理等工作,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万余元。 五:是抓地域文化、促精神铸魂,实现乡风民风淳朴化。 充分发挥村级文化广场、活动中心等作用,建设了集文化活动、民俗文化培训和展示、农耕文化展为一体的文化大院,黄河大地艺术、稻草人等艺术小品35处、文化廊架2处,深入展示千年水利文化、农耕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挖掘韦桥村喜牛舞等千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举办系列乡村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累计吸引企事业团体、艺术家等各类团体游客人数累计达10.8万人次。自发组建“俏村姑”文艺自乐班,利用“我们的节日”将自编自演的《婆婆也是妈》、《该死的31号》《回家过年》等30多个优秀节目、社火、小品带进了千家万户,走上了田间地头,为群众提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精神“套餐”,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