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项目管理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9052.html

宁夏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已有多年历史。由于河道的左右摆动不停,灌区人口的增减变化,农牧业经济的此消彼长等多种原因,使渠道的兴废变化很大,见诸史志记载的有汉代高渠,北魏艾山渠,唐代七级渠、光禄渠、御史渠、特进渠,西夏昊王渠,元代蜘蛛渠、太平渠、白渠,明代靖虏渠、柳青渠、石灰渠、通济渠、羚羊夹渠,清代昌润渠、滂渠、复盛渠、天水渠以及民国时的湛恩渠、云亭渠等,今皆不见。

考究其消失的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一、废弃后为新开渠道所代替,如高渠、艾山渠、昊王渠、靖虏渠均属此类。

古高渠,“观旧渠堰,乃上古所制,非近代也”。“计昔为之,高于河水不过一丈,今日此渠高于河水二丈三尺,渠溉(既)高悬,水不得上”。可见古高渠,由于河床下切,不能上水而废弃。

刁雍遂在“古高渠之北八里、沙洲分河之下五里处,平地凿渠,宽十五步深五尺,筑起两岸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还入古高渠,即循高渠而北行八十里,合百二十里,大有良田”,新渠建成后名曰“艾山渠”。“溉官私田四万余顷”(作者注:四万余顷相当于今青铜峡河西灌区的全部灌溉面积,艾山渠按其规模,引水能力为40立方米/秒,不可能溉田四万余顷,疑记载或传抄错误),“使官课常充,民亦丰赡”。

到宋代,西夏主李元昊对艾山渠进行扩整,使渠宽二十余丈,长达三百余里,扩整后名曰“昊王渠”,亦称“李王渠”,灌地多少,持续多久,志遗莫考。

到明代弘治年间(~年),宁夏巡抚王珣,为绝虏寇,兴水利,对已废弃的昊王渠又行修复,并更名“靖虏渠”。

王珣以落低渠首及渠身的办法,想使渠口进水,结果以“石坚不可凿,沙深不可浚,财耗力困,竟不能成,仍为废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在黄河上兴建青铜峡枢纽,年2月截流后,将黄河水位抬高,河西一号电站尾水比原河床抬高2米以上,使新开的西干渠进水有了保证,西干渠沿昊王渠由南向北延伸,多次与昊王渠穿插而过,有的段落如西干渠桩号33~46公里就沿用昊王渠渠槽,桩号52~78公里,两渠平行,相距二三百米。西干渠全长.6公里,规模小于昊王渠,它灌溉着昊王渠上中游灌区的黄羊滩、平吉堡、镇北堡一带荒地。

二、改修后渠道易名,如七级渠、光禄渠、蜘蛛渠、太平渠、复盛渠、湛恩渠、云亭渠均属此类。

七级渠,开凿时间不详,唐大历八年(年)八月,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

宋元丰四年(年)“奉诏讨夏国,围灵州城十八日不能下,夏人决七级渠以灌营,遂以溃归”。

经实地考察,唐、宋时七级渠的地理位置与元、明时的秦家渠以至现今的秦渠流经路线大致相同,彼此间有因陈沿革关系。

宋代以后,七级渠名消失,秦家渠名出现。

现今秦渠长60公里,实灌面积40万亩。

光禄渠,开凿原始,无从考究,《新唐书》《旧唐书》之《李晟传》均载,李听(李晟之子)于元和十四年(年)五月,以功授夏、绥、银、宥节度使,十五年(年)六月改任灵州大都府长史、灵盐节度使。

“境内有光禄渠,废塞岁久,欲起屯田,以代转输,听复开决旧渠,溉田千余顷,至今赖之”。《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宁夏镇”记载,光禄渠在所(即灵州守御千户所)东,志云“渠在灵州,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今之汉渠(又名“汉伯渠”)相传创始于汉,与光禄渠可能有因承沿革关系。今汉渠全长44.3公里,实灌面积20万亩。

蜘蛛渠,即今“美利渠”,可能是元代西夏行省郎中董文用、河渠提举郭守敬二公所开。以后河流背北趋南,渠口高淤,水莫上。

明嘉靖壬戌(即嘉靖四十一年(年)),毛鹏奉命抚夏,命丁夫三千人,于旧渠口之西六里许,另作新口,设进水闸一座六空,其旁凿减水闸一座五空,开新渠七里,宽六丈,深二丈,复入于旧渠,月余而成,易名美利,盖取乾始美利之意。

太平渠,相传创始于元代,始名“贴渠”,在中卫县城西南边墙(长城)抵河处开口,清康熙四十五年(年)西路同知高士锋重修,并改新口于头塘滩,渠道延长至六十里,灌地二万三千余亩,易名“太平渠”。

新中国成立后,曾予整修,随后并入美利渠,为其支干渠。

复盛渠,创始于清代,旧名“新渠”。

民国六年(年),河渐向东,渠身改建于高桥之南,改名“复盛渠”。

民国三十六年(年)渠道上段被河水冲断,又改由柔远北之门家桥,美利渠上建闸引水,渠长二十六里,灌地四千八百亩。

湛恩渠,清光绪三十年(年)宁夏知府赵维熙与宁夏满营副都统志锐为解决满营旗民生计,在靖益堡唐渠西开口引水,浇灌贺兰山下荒地万亩,名曰“湛恩渠”,旗民德之。

后因沙压过甚,水不畅流,居民迁徙,于民国二十八年(年)春,复于渠口下五里处另开新口,并将渠身宽劈深挖,遂更名曰“新开渠”,从此水流通畅,垦辟田亩,日见增加。

云亭渠,为民国时宁夏省主席马鸿逵用军工和民工修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年)十一月一日兴工,至二十四年(年)五月十日竣工,开口于惠农渠二渠桥旁,北流至平罗县通吉乡境内归入黄河,长约里,可灌地十数万亩。马鸿逵以其父马福祥(字云亭)之字取名“云亭渠”。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政治影响,改名“民生渠”,为惠农渠支干渠,灌溉着今银川市属的永宁、贺兰二县及兴庆区农田四万亩。

天水渠,是宁夏知府赵维熙于光绪三十四年(年)接引河东汉渠退水清水沟开天水渠,长三十六里,灌田万余亩。

新中国成立后,于年春将秦渠上段扩整并在郭家桥建闸,给新开的农场渠供水,当年建成,渠长31.6公里,引水能力18立方米/秒,计划灌地17万亩,天水渠灌区改由农场渠供水,天水渠因此消失。

石灰渠、通济渠即属此类。

石灰渠,明正统四年(年)宁夏巡抚金濂曾疏浚过。清康熙年间,渠口壅崩,民力不及,提督俞益谟捐千金建闸疏滞,一时有“千金渠”之称,自铁桶堡碾盘滩开口,至广武堡五塘墩止,长六十里,溉田一万三百亩。

民国初年,改名“丰乐渠”,延长至七十四里,溉田一万四千亩。

新中国成立后,于年将该渠与长永渠合并,定名“丰长渠”,新开口于枣园沈家营黄河左岸,溉田三万六千余亩。

20世纪60年代,青铜峡水库蓄水后,广武十里碑以下渠随地被淹没,丰长渠废除,其上段成为由跃进渠供水的支渠。

通济渠,在张恩堡,明万历四十年(年),付朝宇自堡之西南三道湖开口引水绕堡,东流至高家嘴子入河,延长四十里,溉田二千四百二十亩。

青铜峡水库蓄水后,渠道及其灌区被淹没而废除。

还有一些河中滩渠,如乏马滩渠,灌地千余亩,硝黄滩渠,溉地二千余亩,均被水库淹没而消失。

文章选自《塞上江南:宁夏引黄灌溉今昔》

图片源于百度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