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

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

——题记

窎庄牌坊

北去即墨古城30华里,过了城北灵山,就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即墨北乡了。概明清时期,今之灵山街道北半部与莱阳为近,因之民国时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度是即东县东北端的华山区,感觉上反而距离即墨城区为远。原即墨华山镇有个叫“窎庄”的村落,此之“窎”,即距离城区“窎远”之意。今人若是望文生义,以为“窎”是一种鸟,就颇是不雅了。

但这个“窎远”的即墨北乡,却是最早刻下了即墨的历史印记。两千三百多年前,齐国田单纵火牛大破燕军的即墨之战,其“齐牛之处”,就在距离窎庄不远的万华山麓,于是便有了“牛齐埠”这个地名。《即墨乡土志》载:万华山即牛齐埠,田单墓在万华山巅。所以最早记载即墨历史信息的地名,应非“牛齐埠”莫属。

作为特定空间位置上的专有符号,地方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即墨北乡一些独特的地名,真实记载了即墨北乡千百年的沧桑之变。

据“皋埠”《宋氏族谱》载,皋埠宋氏乃明永乐年间文登宋村迁来龙化河南岸择高地立村。水边高地曰“皋”,滨水曰“埠”,是以名村皋埠。

“双疃”村东及东北方向有两高埠如峰,原名村双峰疃,后演变为双疃。

“港洪水”原名洚洪水,大水曰“洪”,河不遵道肆意漫流曰“洚”,是为洚洪水。后因洚字生僻,演化为港洪水。即墨东乡滨海所谓海中暗流曰洚,亦当为此字,而非民间所云之“浆”。

“洽泊”下接水泊,与水泊谐和融洽,乃有村“洽泊”。而非民间所云“下泊”。

“家后”者,家之后也。“埠后”者,埠之后也。故以“牛齐埠”为家者,应比埠后居民迁来为早……

“花园”,元末明初即墨北乡有呼延氏,此地为呼延氏花园。明永乐二年(),王氏、战氏迁来,以呼延氏花园名村,战氏居前曰前花园村,王氏居后曰后花园村。花园西南河岸古寺及明万历间墓塔,直至文革期间拆毁,并掘出宝剑及铁钟。即墨西北乡有村起戈庄,最初为呼家庄,其呼延氏或与此同宗。

“沃家泊子”,沃姓迁来立村,其地南依丘陵,北临涝洼,终年积水成泊,遂名村为沃家泊子。

“桥子头”,元至正年间(—)吴姓迁来定居,因此地有巨型立石,中隙似门,自称石门吴家。后族人杀逼粮官差,举家外逃避祸。事件平息后回此地重建家园,以地处龙化河桥桥西头之意,改村名桥子头。

“兴隆庄”,明末原为门家庄。至清代咸丰年间,门氏衰微,村借重修村中关帝庙之机,改村名兴隆庄。而由此也一村分两县,西属莱阳东归即墨,直到年始全村化归即墨县。

“辛庄”,明初多为胶东大户庄田,洪武后才形成“新”村,由新庄演化为辛庄。居民以姓氏聚居群落,分为罗家辛庄、周家辛庄、康家辛庄、孙家辛庄、傅家辛庄、于家辛庄、阎家辛庄、殷家辛庄……

同治版《即墨县志》载:东北路通莱阳县铺四,曰侯家庄、眼前庄、段埠庄、柘家庄。其中,柘家庄铺即在今日之前柘家庄。其大致走向为:即墨总铺——侯家庄——演泉——段埠庄——柘家庄——前港洪水——后港洪水——前花园——后花园——凤凰埠——皋埠,入莱阳境。此外,另有东、西两路,旧时途经域内可达莱阳,西路由即墨——营上——林戈庄——灵山——于家辛庄——孙家辛庄,渡五沽河至莱西庞家岚,经姜山、水沟头至莱阳。东路由即墨——黄家西流——朱家后戈庄——玉石头——流河庄——牛齐埠,至姜山与西路汇合。

牛齐埠村董氏旧宅

概古代驿道,往往与商道重合,沿途多有集镇商埠崛起,如即东店集、即西蓝村、即墨西北之刘家庄等。但局限于地形地貌,唯即墨北乡,始终未能形成规模集镇。清中叶至民国时期,皋埠村北龙化河上“十五眼”连拱石桥为南达青岛、北通烟台之交通要冲,虽有南来北往过村马车,村中不过区区十几家“坊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灵山至五沽河新青烟路开通,村庄交通要冲位置不再,也逐渐式微沦为寻常村庄。牛齐埠社作为明清时期即墨县七乡八十一社之一,始终仅是即墨西北刘家庄到即东金口一个微不足道的落脚点。其商业价值完全被即东店集、金口所涵盖。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人说以史为镜可正衣冠,参考地名,何尝不能想见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奋斗精神、今之即墨北乡的生态文明?这片水草丰美之地上一些独特的地名,以及生活在这里人们创造、形成的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和民间风情,共同承载起即墨北乡人最美好的乡愁。

偏僻窎远、村庄散落的即墨北乡,岭埠连绵、河湾纵横的五沽河畔,自然民风剽悍,好勇跋扈。

窵庄于氏四世于大成(字奎峰),幼年习武,卓荦英伟,武功高强。清初乱世,村南万华古寺野僧艺高人横,力大无穷。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光天化日之下裸体凌辱掳掠十几名良家妇女,曰“放白羊”。于大成奋起单枪与之约斗,搏杀三日格毙野僧,尽送被掠妇女回家。其幼子于干贞被人殴杀,遗腹子于渡少年初成,便在堂兄于滨协助下格杀仇家为父报仇。家族间悍烈血性,历代令人侧目。

流河庄土圩遗址

清乾隆间庠生、东流河庄人李毓毅(字健庵),仗义敢言、口才超群。其时,即墨知县擅改粮赋由“夏四秋六”为“夏六秋四”,李毓毅只身徒步去即墨县谒见县令,据理逼迫即墨县令收回成命,一时名动乡野,于即墨北乡更有“北霸天”名号。外乡人多以为一方豪强而不知其为仗义秀才,途经东流河庄多绕路而过。

清末时周家辛庄人周右文(字葆卿),勇于任事,凡事先人后己,从不受他人宴请。与莱阳双山张氏因五沽河争水灌溉械斗,挺身而出上告至省城,争取三县(平度、莱阳、即墨)会议而胜诉,声闻即墨莱阳两县。六十寿辰,原四川抚边县知县、“解元”、进士周正岐赠联云:声名洋溢沽流比美,功德峥嵘崂峰莫京。

柳沟张氏十世张弘泰(字晓初),生相半边乌脸,人云“青面兽”、“张乌脸”,自幼胆气过人。清咸丰十一年()捻军过境,人多走避,张弘泰单人独骑巡逻村外,挥舞门板而箭矢不能伤。捻军三马拉车,车上尽载掳掠妇女。弘泰追上单手拽车,竟生生将马车扯为散架,一时邑北尽呼人杰。十一世张德征(字锡伯),更是常行常人不能行、不敢行之事,柳沟方圆百里,歹人莫不闻风生畏。

龙泉庄人曹青瑞及四子曹登寿、曹登开、曹登文、曹登殿父子五人,以粪耙、铁锨为武器,打得横行乡里的国民政府即墨警察落荒而逃……

人类居住环境往往潜移默化居民性格。特别是早年间人类活动空间狭窄,一个地方特定的人文传承,更是彼此侵染影响。国家层面,所谓地缘政治。世俗民间,所谓穷山恶水。今之时代进步空间缩小,家乡环境予人的影响几可忽略,但从村庄建设以及村庄精神面貌而言,依旧依稀可见地缘影响遗风。尽管现代农村已不可避免走向衰落,乡村习俗于人的影响今非昔比,但在即墨北乡,依旧有比邻接地的两个村庄多年积怨,不肯释怀……

舜发于畎亩,傅说举于版筑,胶鬲举于鱼盐,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正如风尘之中多性情中人,贫瘠忧患之地,从来不乏在歧路草莽中刻苦求学、勇猛精进的才俊英杰。

清乾隆年间,即墨北乡东流河庄李其诗有三子,长曰毓桂,次曰毓兰、三曰毓苓。三子不但先后入庠中秀才,次子李毓兰更是于年中选嘉庆辛未岁贡,年癸酉科钦赐举人。兄弟三秀才,一时名重即墨北乡。与流河庄近在咫尺的柳沟知名学者、诗人解瑶,更是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少年时代曾凭借记忆,为失火后的曲阜孔府恢复繁杂的礼器布置。孔府上下乃至朝堂民间,无不视为神童。而解瑶所交之人,无论布衣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无不倾心相投。晋江名士何琦高标自诩,不轻易与人交往,却唯独与即墨解瑶相处甚谐。大诗人、大戏剧家孔尚任聘解瑶为西宾,把其代表作《桃花扇》交由解瑶分章誊写并修改。大学士陈世琯、太傅高晋看重解瑶人品学问,屈尊与之交好。高晋在山东任按察使其间,甚至亲自下文令即墨县学署把常年游历在外的解瑶之食廪补贴其家人。担任安徽布政使时,解瑶倦游归隐,再赠以“买山之资”。后来高晋总督两江,为一方封疆大吏,依旧没有忘记解瑶这个布衣之交,听说解瑶去世,亲子派人前来即墨致祭。

——以布衣之身交际大清帝国封疆大吏,解瑶应算是即墨北乡第一人。

谭德滋故居

清末,即墨北乡东洼里谭德滋走出家乡困苦,北上烟台谋生,师从德国人学得染发技艺而致富。生活的改变及眼界的开阔,较早接受了新式教育,遂将膝下三子六女均送入新式学堂读书。至建国后,除次子早亡之外,谭长棣、谭长榛、谭长瑶、谭长琨、谭长理、谭长琪、谭长瑜、谭长瑛兄妹八人均毕业于名牌大学,其中谭长榛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长理为美国耶鲁大学博士、谭长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院享受国家特殊津贴、谭长瑛为清华大学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家特殊就能贴。一门之中兄妹均为才俊,世所罕见。

即墨北乡人才辈出,固然肇始于北乡子弟生于忧患中的发奋,同时也得益于早年间先知们的启蒙支教。在即墨北乡,一些老年人说起早年间的一些私塾先生,至今心存敬仰。特别是刘显初、高继忠、高圣桂及谭德温,在即墨北乡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

刘显初标点三字经

刘显初(—),本名国枋,字显初,又字稚遂,号铎峰,即墨满贡村人(今属龙泉街道)。清光绪年间举人,毕生以课徒为业,人称“庄户举人”。刘显初为窵庄于氏外甥,未中举前,在窵庄生活三十多年。中举后又多年在“毓源山房”课徒读书。窵庄于氏青年才俊及周边村庄学子,多有受其启蒙发轫者。窵庄《于氏族谱》、牛齐埠《董氏族谱》,均有其撰序或人物传记。

高继忠(—),字进思,东牛齐埠人。清道光初年,以学有所成、品行端正被朝廷谏选为宣讲生,到各地宣讲皇帝圣谕,广训化民。一生忠厚慎言,为人和善。弱冠之年,父亲仅给予薄田数亩,令其自立,但给他的异母弟留下一大笔家产。父亲继母去后,村人皆为之不平,认为异母弟应该和他均分家产。他却摇头拒绝,不愿因争夺家产违背父母之命,损伤兄弟之情。一时为乡里称颂为长者。一生安贫乐道教书育人。

高圣桂(—),字胜芳,一字香岩,号东庵,清末东牛齐埠人。22岁入庠,58岁以恩贡候选直隶州州判,例授征仕郎。后改职任教谕。一生端严慈惠,衣冠整肃。步武安详,坐立弗倚。性沉毅识大体,不遂时兴学正品端,早有时誉。专心制艺,法律精细。教授终身,一时英俊半出其门。饬躬节俭,治家严肃。劝耕课读,义方有训。耆年推长一社,认真办公,毫不染指排难解纷,人多佩服。周难济急,倾囊弗顾。

谭德温书法

谭德温(—),字沂泉,一字允叔,号筱泉。清末东洼里人。宣统乙酉拔贡、候补知县,民国时代知名书法家,曾为北洋直系名将董政国秘书。董政国以作战勇敢而著称,谭德温书法以隶书见长。谭氏隶书,习承瞿云升为主,颇得其神。董政国下野后,谭德温回乡闲居,课徒之余诗书自娱,五十四岁终老乡间。

……正是有历代读书人不辞辛劳的培育,即墨北乡文风发轫虽晚,却也不乏经世济用之才。清末牛齐埠人董有梧师从刘显初,自知读书入仕不易,早早投身商贾,经营土产而致富,成为清末金口港的知名商户,即墨北部著名地主富户之一。同治年间,于牛齐埠南北大街中部倡修文昌阁,感召乡人读书求进。族人董元熙字善堂,官名用威。清光绪间已经考中秀才,甲午中东战起,愤然北上投笔从戎,操办团练,积极备战。战后,奉天将军依克唐阿以其劳绩卓异,褒奖为理问衔候选县丞并咨部注册。周家辛庄人周世忠念书考中秀才后,曾到省参加乡试,因考官索贿不纳而落第,愤然从商,于金口港创立“鸿泰”商号,到民国时代,“鸿泰”已是金口港上著名大商号之一。

无论何时何地,致富之后的地方豪强限于格局,求进之路总有分野。民国时代,西流河庄人于经龙、于经虎兄弟偶然结识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遂紧抱韩主席大腿为虎作伥。韩复榘为母亲做寿,兄弟二人送上重礼谋得即墨北乡包税而横征暴敛,最终因作恶太过,韩复榘也不能包庇,被即墨县长杨酉桂枪杀。柳沟人张义崇山东师范讲习所正科毕业,为即墨北乡最早的师范生,不当老师却给沈鸿烈当秘书。东皋埠人王汝贤当了陈诚的高参,其弟王汝宝给汪精卫当侍卫后来还混到河南省警察厅厅长。近代武术家、西桥头人吴时泰(—?)担任过国民党临澧军统特训班武术教官,先后任国民政府贵州省警察局局长及山东济南督察局局长,与国民党高级将领王耀武为儿女亲家……这些即墨北乡风云一时的杰出人物,建国前均告灰飞烟灭。结局最好的武术家吴时泰,“文革”时期也举家远走新疆而不知所终。

这些从即墨北乡走出去的后辈学子,他们的确足够出类纳粹甚至青出于蓝,可惜走得太远忘记了回家的路,再也走不回来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间传承下来的每一门技艺,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烙印着一方水土的深深记忆……

明末清初,即墨北乡乔家屯、于家潭、周家辛庄等地临五沽河、花园河,十年九涝,耐涝的高粱得以大量种植,故形成高粱篾席编织技艺,为即墨北乡著名的“席窝子”。每到冬季,村前村后遍布编织高粱篾席的“地窨子”,村中男女,皆能从事,技艺代代相传二百多年。二十世纪七十年,每年冬天编织高粱篾席多张。

早年间,即墨北乡直到莱阳南部多涝洼水泊,盛产蒲草。皋埠、花园等官道旁村庄人们农闲时节,村人多以蒲草编制蒲草鞋、蒲窝儿贩卖给过往商贩。鼎盛时期,每到蒲草编织季节,村中有多户从事蒲草鞋编织,村边路旁地窨子内,全是蒲草鞋编织者。年产蒲草鞋十几万双销往胶东地区广大农村。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以上历史。

牛齐埠、双疃等村庄玉米皮编织工艺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代。其时,人们主要用玉米皮编织蒲坦等生活用品。年,开始为即墨外贸编制篮子和垫子。鼎盛时期,有从业人员多人。如今,依旧有少数农村妇女从事玉米皮编织。

万华埠盖垫制作技艺始于民国初年,已有近多年传承历史。建国后,作为村庄主要副业,曾有多人从事盖垫制作,年产盖垫00多个。万华埠盖垫制作讲究,盖垫正反两层,正面为垫盛放面食,反面为盖封锅煮饭。其主要制作原料为高粱杆和麻绳,制作手法有单针回字形、四针卍字形、十字形、田字形等,做法有连针法和隔针法等,以连针田字形手法制作最为美观耐用。

手拿花边技艺是清末民初人卢中溪以“手拿花边”、“棒槌花边”为基础,结合即墨西北一带民间流传的“小锁扣”而形成的民间传统手工刺绣技艺。其作品因针法工艺独特,造型宛如浮雕,在国际市场被誉为“抽纱行业的妙品瑰宝”。即墨手拿花边技艺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牛齐埠周边各村落广为流传。

锔匠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最早见于宋代张择端德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该行当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六个历史时期,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影响了中国多少代人的生活。即墨北乡西桥头村吴家曾传承五代的锔匠。

不可小看锔补修复这一行当。随着中国瓷器业的兴旺发展延续,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山东的金刚钻为皮钻,河南的金刚钻为弓钻。河北的金刚钻为砣钻。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时期,在三大派的基础上又分为两大类,即“常活儿”和“细活儿”,常活儿也叫粗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粗活,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锯大缸的锢炉匠。细活儿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贵人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即“行活儿”,也叫“秀活儿”。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由于有了锔匠精美绝伦的锔瓷细活,使得那些达官贵人们在享乐中兴起了“锔活秀”。现如今,锔活儿技艺不但是一门高端的修复技术,甚至已经成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墨的西北乡和即墨北乡,早年间都曾是闻名一时的武术之乡。民国时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窵庄曾有习武拳房多家,于氏子弟习练武术为“地功拳”。其时知名拳师有于启团、于江世、于平文等。据传,其“地功拳”得自莱阳由格庄,并有善罗汉拳者。龙泉庄习武者众,最为知名者,于之恕、刘远谔、刘兆琔、刘兆珉、刘远绣、宁学德、宁长德等人。其中,于之恕、刘远谔等人武术得自辛庄。概刘氏与辛庄多有姻亲。宁学德、宁长德兄弟二人所习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师承螳螂门一代宗师、“莱阳三山”之一王玉山。刘远谔清咸丰、同治年间人。其时捻军东掠,刘远谔徒步对马上之敌,单手进枪并折断敌之枪尖,捻军大惧而遁。

说到即墨北乡的民间艺术,不能不提“即墨大鼓”。清末民初,即墨北乡盲艺人们融合“胶东大鼓”、“解门渔鼓”、“李门咣咣”等民间曲艺之长,独创一人掌鼓、板说唱,一人弹三弦伴奏的说唱艺术,逐渐形成“即墨大鼓”。“即墨大鼓”以唱为主,间以评白。唱词讲究平仄韵辙,生动紧凑。唱腔分慢板(大悲调)、四六(欢乐调)、快板(战斗曲)三种。“慢板”用于叙事,“四六”承接过渡,“快板”用于表述。评白以即墨方言稍带徽音。配以坠琴、三弦伴奏,综合形成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艺术风格。民国时代“即墨大鼓”的说唱者,多是即墨北乡人。

刘世准,生卒不详,洽泊村人。“即墨大鼓”之集大成者高思连同学,“即墨大鼓”主要传播者。刘世准为人善良,记忆力超群,不但说唱书目多,且弹、拉皆能,授徒极有耐心。门下弟子六十多人,遍及即墨、平度、莱西、崂山。

王兆喜,生于年,即墨东皋埠人。自幼师从刘世准,在盲艺人中颇具威望。春、夏、秋三季游走城乡演出,冬季居家授徒。熟记书目多,说唱功夫佳,精通三弦弹奏。

李秉昌,生卒不详,即墨东皋埠西村人,王兆喜得意弟子。年,李秉昌在“即墨大鼓”中加入坠琴伴奏,“即墨大鼓”唱腔更加悦耳,“即墨大鼓”更受欢迎。

毛方成,生于年,即墨万华埠人,健在的“即墨大鼓”主要传承人。12岁师从王兆喜,精通《莺歌记》、《金钗记》等50多部传统书目。年参加即墨县盲人曲艺队,年担任盲人曲艺队说唱组负责人,年担任即墨市盲人曲艺队队长至今。今日即墨古城,依旧经常可见其演出身影。

与以悲调见长的“即墨柳腔”一样,“即墨大鼓”的诞生原是源于生活的无奈。而经过一代又一代盲艺人的传承发展,又何尝不是对苦难生活的不屈与坚韧。鼙鼓与“三皇板”节奏之中传唱的,何尝不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也正是基于生存环境的相对恶劣,以及环境造就的的居民性格和文化传承,这片土地上最早燃起“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星星之火,擎起“抗日救国军四大队”的大旗。

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平津一带学生成立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追求民族解放为宗旨的青年抗日救国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穷乡僻壤的即墨北乡虽然偏在一隅,到年9月,吴家岭、窵庄等10余村庄便已有了40余名“民先”队员活动。年8月,中共吴家岭党支部成立。年3月,中共窵庄党支部成立。年7月,中共即墨县委于吴家岭成立。年12月,泊东党支部成立。年8月,东皋埠党支部成立。之后,虽因即墨党史上最危险的叛徒吴培文叛变,给即墨地区党组织造成空前绝后的重大破坏,但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即墨北乡又恢复或新建了泊东、前花园、后花园、凤凰埠、皋埠、龙泉庄、窵庄、埠后、龙河庄、万华埠、后港洪水、后柘家庄、梁家疃、大河头、东皋埠、吴家岭等17个党支部。遍布域内的党的基层组织,共同组成并孕育了即墨北乡丰厚的红色文化。

吴善堂(—),原名吴培庆,化名冯梓、李芳亭,吴家岭人。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中共莱阳县委秘书身份回乡工作后,发展“民先”队员和共产党员,建立中共吴家岭村支部并兼任书记,从事抗日活动。年3月任中共即莱特支书记。年7月任中共即墨县委书记,并出席了胶东区党的代表大会。年调离即墨后,先后任中共南海地委宣传部长、中共平东县委书记、中共南海地委任统战部长、中共江苏省金坛县委书记、中共华东局组织部一科科长、组织处副处长、华东局机关党委组织处长、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区委副书记、中共黄浦区区委副书记、中共松江县委第二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机关党委副书记、芦湾区区政府顾问等职。年4月17日于上海病逝。

于宝光(—),又名于启瞳、林承先。窵庄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年5月,于窵庄于氏祠堂成立抗日救国军第四大队,并任指导员(大队长宋庆梧)。后部队编入胶东八路军五支队,回家乡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先后筹建“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并任县委委员、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后任军事委员兼宣传部长、胶即大队大队长、南海独立二营营长、即墨县大队副大队长,在即墨、平度、胶县、莱阳边境进行了多次战斗,为开辟即墨西北抗日根据地作出贡献。年3月,因叛徒出卖,于三都河被害牺牲。

吴善堂离开家乡南下,吴家岭中共即墨县委却作为即墨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年7月27日,根据中共南海特委指示,中国共产党即墨县委员会于吴家岭村成立。吴善堂任县委书记,修松岩为组织委员,陈鹤义任敌工委员,于宝光任青年委员兼青救会长,李翰西任秘书。会议确定了“坚持边区、发展组织、建立武装、开辟新区”等任务,做出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发展党的组织和运用亲友关系开展统战工作的决议。县委成立不久,中共胶东区党委派瓦戈庄人周浩然任县委组织部长并于此办公。如今,中共即墨县委旧址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一直是即墨党史教育基地。

在即墨的红色记忆中,因为地理环境及人情世故复杂,即墨北乡也诞生了太多的悲情人物,留下太多的历史遗憾。

王茂亭(—),前花园村人。少年时代到(日资)青岛四方隆兴纱厂做工(建国后改为青岛国棉三厂),年参与策划成立蓝色工会并担任负责人,曾与原中共青岛市委书记邓恩铭等人一起组织隆兴纱厂第三次大罢工。罢工运动失败后,被日商厂方开除。年,在青岛加入共产党(有传说入党介绍人为邓恩铭)。中共青岛市委党组织被破坏后,仍以下级党组织身份与上海中央局联系,曾去上海中央局参加学习培训。年7月,上海中央局特派史孝舜来青岛成立青岛工委,青岛市党组织恢复工作。8月18日,中共青岛工委史孝舜、王茂亭、金启勇(大信镇大金家人)、赵鸿祥、孙乃章(通济街道楼子疃人)等人在四方区小村庄号刘胜三家开会时,因孙乃章早已叛变并告密,与会人员全部被捕。王茂亭被捕自首后,受国民党中统特务胁迫,曾参加青岛“捕共队”,看押过后来被捕的中共青岛市委负责人李林(又名李仲翔,莱西市周哥庄人,后任青岛市委书记、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抗战爆发后,王茂亭回到家乡,与宋庆梧(皋埠人,年入党,年脱党)、于宝光、刘步云、殷吉圣、殷吉丛等人组织游击队抗日,年5月,队伍被山东抗日游击战区孙殿斌部十六纵队第二支队收编为第二支队直属第四大队,大队长宋庆梧、指导员于宝光,刘步云、殷吉圣任副官。王茂亭任二支队司令部参谋,负责司令部与第四大队联络工作。同年8月,直属第四大队在皋虞被韩炳宸部包围缴械,人员遣散回家。王茂亭、于宝光、宋庆梧、殷吉圣等人去刘家庄投奔李兆岐,随李兆歧特务团进入胶东抗日根据地,编入胶东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六十五团。胶东区党委在审查六十五团干部时,得悉王茂亭曾被捕自首,不便留在解放区,便给予番号和名义,派回即墨发展地方武装工作。王茂亭回到即墨后,先后在灵山、牛齐埠一带发动群众,成立过第十区乡队。后任姜黎川部即墨十区交通站(情报站)站长,以灰色职务为掩护,继续为胶东区党委工作。年春天,被山东保安第一旅第一团团长兼即墨县长隋永谞枪杀。

——就是这个倍受即墨“民国粉”推崇的即墨县长隋永谞,在国共合作的抗战时期,杀自己的同胞毫不手软且振振有词:老大哥(隋永谞出生于年,小王茂亭三岁),对不起你了,弄死你我也没办法,咱们都是各为其主……这些日子你在我这里,吃也吃了喝也喝了,兄弟我也没亏待了你,你就放心走吧。一颗子弹的事儿,不遭罪……

在孙殿斌麾下时候,隋永谞便与王茂亭相识并称兄道弟,隋永谞数次路过花园村,甚至坦然留宿于王茂亭家中,吃人家喝人家。而翻脸杀王茂亭,却毫无心理障碍。“百年烂党”的信徒们真是从上到下一个德行。

三都河古树

而尤为可悲可叹的是,因为曾经被捕“自首”,王茂亭的红色历史一直没有被承认,现在官方只认同他是蓝色工会负责人之一。

刘步云(—),龙泉庄人,名义安,字步云。早年在(日资)青岛隆兴纱厂做工,后参加蓝色工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岛党组织遭破坏后,与王茂亭、殷吉圣三人一起到上海中央局学习培训。抗战爆发后,与王茂亭、殷吉圣回到家乡,同宋庆梧(皋埠人,年入党,年脱党)、于宝光、殷吉丛等人组织游击队抗日,年5月,队伍被山东抗日游击战区孙殿斌部十六纵队第二支队收编为第二支队直属第四大队,刘步云任副官长,与王茂亭一起负责孙殿斌司令部与第四大队联络工作。同年8月,直属第四大队在皋虞被韩炳宸部包围缴械,队伍被遣散,刘步云随之回乡隐蔽。年春,因叛徒出卖,被驻三都河村的国民党山东保安一旅隋永谞部杀害。他的身后名,与王茂亭一样。

此外,若龙泉庄人刘义俊(—)、大河套人刘兆彩、埠后村人姚法廉……他们都或是早期的共产党员,或是“民先队员”,开启了即墨北乡最早的红色历史,却或因叛徒出卖,或因灰色身份,最终大多迷失于历史的烟尘之中。集作家、诗人、革命者、抗日英雄于一身的即墨第一任组织部长周浩然若非留下大量革命著作,大概率也会被历史遗忘。尽管那个年代,他们演绎了即墨北乡最早的红色往事。

前赴后继的即墨北乡人,不但从地形地貌上彻底改变了昔日即墨北乡“岭埠高耸、水泊纵横”的面貌,也从产业上实现了崭新跨越。1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华山镇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年7月,开发区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验收。年同原华山镇整合,年11月更名为青岛蓝谷高新区。处在青岛市蓝色经济区“一轴三带”中烟威青综合发展带上的昔日即墨北乡,蓝谷高新区乡镇职能并入灵山街道。传统意义上的即墨北乡,开始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实现即墨北乡凤凰涅槃的蜕变。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回望历史,回望家乡的前尘往事的意义未必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面向未来和挑战,却应当有一种走过千山万水的豪迈;再低的起点也可向上,再多的苦难之果被我们刚绝地吞咽之后,我们坚硬的胃肠将充盈而丰实!

三逸狂客,山东即墨人,职业写作者。出版个人专辑四部,编纂文史类专辑八部。编导小品、微电影多部。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