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新华社银川8月31日电(艾福梅谢建雯)黄河穿境而过,造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而在黄河中游青铜峡峡谷出口处,横亘着一条总长.3米、最大坝高42.7米的“长龙”,它就是被誉为“塞上明珠”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年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新华社记者王新著摄

这座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龄的大坝,锁住了千古不驯的“黄龙”,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灌溉历史。六十年来,宁夏引黄灌区面积由解放前的多万亩,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多万亩。

然而,宁夏成立之初一穷二白,要建成这样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谈何容易。今年77岁的李常年4月从河北保定来到宁夏,是拦河大坝的一线建设者之一。

“大坝建起来真不容易,全靠肩挑背扛。”李常回忆说,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就是两台承重20多吨的轨道吊车和一些小矿车、汽车,剩下的全是架子车。最困难的时候,为了不耽误进度,除了扛木头、扛工程废料,他们还要每人每天从五公里外的青铜峡水泥厂扛三袋百斤重的水泥到施工现场。

年10月20日发布的照片:在青铜峡工地上的青年。新华社记者王新著、刘勋华摄

据《青铜峡水电厂志》记录,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于年8月动工兴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梯级第一期开发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工程运用宁夏本地劳动人民传统治水经验,堆筑成总工程量达55.2万立方米的“草土围堰”,于年2月截流合龙,并于同年4月首次抬高水位引水入渠灌溉,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历史。

在整个建设中,不仅有像李常一样的“外来大军”,宁夏更是举全区之力,从12个县(市)先后动员了1.8万多名民工到青铜峡参加建设。

“那时施工很辛苦,我最多时72小时没出工地。就算在平时,下午四点钟下班还得开荒种地,晚上八九点才能收工回去。”李常说。

当时正值艰难困苦时期,不仅建筑机械缺乏,钢材、水泥、木材等物资也很匮乏,但工程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打倒。年12月,第一台机组发电;年12月,8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年利用河西总干渠的灌溉补水,扩建了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9号机组。

年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外景。新华社记者陈思禹摄

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宁电分公司(简称“宁电分公司”)是原青铜峡水电厂在电力体制改革后重建的新公司,年正式成立,负责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运行管理。

宁电分公司政治工作部副主任赵旭东介绍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技术改造成为这个水利枢纽工程的重点任务,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一期五台机组的技术改造,将电站总装机容量提升到32.7万千瓦。

年8月,宁夏青铜峡水电站增加泄洪量。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同时,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宁夏的工农业生产建设和发展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现出无限生机。据了解,从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至今,已累计发电多亿千瓦时。

时隔六十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诞辰前夕,青铜峡文化演艺有限公司推出了大型原创眉户现代剧《青铜峡》,生动再现了当时大坝建设者们如何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建成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峥嵘岁月。

“我们只是截取了一个历史节点,反映了当时的人物面貌,让观众透过戏去了解那段历史,去铭记过去那些人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付出,去学习他们为了梦想不惜一切奋斗的精神。”青铜峡文化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哈吉军说。

这是青铜峡市境内黄河水灌溉的优质农田。新华社记者艾福梅摄

8月12日,《青铜峡》在宁夏人民剧院的首演吸引了很多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家人。“他们看完都很振奋,有人专门给我发来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