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连日来,在吴忠市利通区各乡镇,无论是一处处绿意盎然的果园,还是一片片纵横交错的蔬菜基地,又或者是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看到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感受到的都是农民丰收的喜悦。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近年来,利通区以特色农业为“媒”,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围绕“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农民依据土质、气候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把“菜篮子”“果盘子”等蝶变成富民兴农的“钱袋子”,加快群众增收致富进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今年上半年,利通区落实瓜果蔬菜种植面积4.8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0.8万亩,拱棚瓜菜0.96万亩,露地蔬菜1.7万亩,供港蔬菜1.36万亩,发展种植订单瓜菜2万亩(含供港蔬菜)。

第一站高闸镇李桥村

00:07

黄花菜:美了乡村风景富了农民口袋

眼下正是黄花菜丰收的季节,在利通区高闸镇,只见成片的的黄花菜随风摇曳、美丽动人,放眼望去,村民在田间欢声笑语采摘黄花菜,金灿灿的黄花菜不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也“扮靓”了群众的脱贫路。

8月3日清晨,高闸镇李桥村的黄花菜田里,五六十名村民戴着头巾斗笠,挎着袋子,手脚麻利地采摘着黄花菜。

“黄花菜一次栽种多年采收,产量逐年递增,到了第三年之后都属于丰产期,今年是我种植黄花菜的第三年,前期投进去的土地流转费、工人工资、还有锅炉、晾盘等资金都已经收回了,往后的收入就是我赚的钱!”李桥村1组黄花菜种植大户郭世伟说,她和丈夫蔡中宁年返乡,流转了50亩地开始栽种黄花菜。

“种小麦、玉米一亩地一年下来净赚也就是几百块。种黄花菜,一年一亩地产-斤鲜菜,能出-斤干菜,按照一公斤30元的价格,一亩地能赚块钱。”郭世伟说。

“我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到田里摘黄花菜,一天有块钱的收入,一收工立马就能拿到现钱,工作也不累。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家门口摘摘黄花菜,赚点零花钱。”李桥村2组村民梁淑霞说,自从家里的地流转后,她便在附近打零工,已经在郭世伟家的菜地里摘了36天的黄花菜。

像梁淑霞这样摘黄花菜的临时工还有余人,都是李桥村剩余劳动力。“黄花菜的采摘期是40天,可以为贫困户带来2元的人均收入。种植大户走在前头,不仅可以给其他村民致富的思路,也能解决当地的剩余劳动能力,帮助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李桥村党支部书记徐东感触道。

第二站扁担沟镇黄沙窝村

00:27

小番茄:“青纱帐”里结出的“金果果”

8月5日,在利通区扁担沟镇黄沙窝村小番茄种植基地,42个大棚错落有致,大田里的“青纱帐”郁郁葱葱,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几十名村民正忙着摘成熟的小番茄,菜垄间欢声笑语不断。

“去年,村里和外地客商签了订单种植合同,引导我们种植小番茄。村里不仅联系了银行给我们上门办理贷款,还让驻村技术员来给我们做指导,光我们家就种了10亩。有了订单,我们只顾种,太省心了!”正在大田里采摘小番茄的张琴是黄沙窝村4组村民,她表示,最近忙不过来,还请了同村的姊妹来给她家帮忙。

当天,在黄沙窝村冷链库,工人们正在机器的辅助下进行清洗、分拣、称重、装箱、入库工作,装的满满的卡车正在准备封车出发。

“在家门口上班,照顾了老人娃娃,也赚了钱贴补家用。”黄沙窝村1组村民王淑花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今年,她来到冷链库做分拣工作,每天收入有八九十元。

“我们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广泛动员下,由合作社牵头与外地客商签订小番茄的订单种植协议,实行保底收购,损耗比例上限不得超过10%。按照现行的价格,亩产斤合格品的销售纯收入能够达到00元左右。”在黄沙窝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卫军看来,种植小番茄的前景十分可观。

“这个村的砂质土壤富硒疏松、排水性能好,且这边日照长、年积温高,非常适合小番茄的生长。”作为采购商,山东玉康果蔬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培晋表示,“黄沙窝村种植的小番茄的品质和品相都很不错,口感也是爽滑鲜甜,群众交上来的小番茄收购率可以达到90%以上。

黄沙窝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奔介绍,设施农业的种植效益是传统粮食种植的5倍以上,而且发展特色产业的用工量大,还能帮助部分建档立卡户群众实现就近务工,最近这段时间,地里的女工人均工资高达每天元,而且出现了“用工荒”,不得不从周边村请人。小番茄已成为群众致富的“金果果”。

第三站茂鑫通现代农业科技园

供港蔬菜:从田间到餐桌33小时抢“鲜”

8月6日,在位于利通区高闸镇的茂鑫通现代农业科技园,大田的菜心、香芹青翠欲滴,长势喜人,五十多名农民正在采摘。

采摘后的蔬菜运至冷库处理车间,经过加工分拣、检验检测、包装过秤……进入冷库冷藏装车。物流服务公司将实时监控冷链运输车辆车厢温度、位置等信息,确保全程3至5摄氏度恒温冷链运输。蔬菜历经33小时、公里运抵广州,再销往香港、澳门、深圳等地。

大西北到粤港澳远隔千山万水,吴忠市茂鑫通冷藏运输有限公司却成功开辟了两地间的蔬菜“直通车”。

“我一直从事运输业,在为青铜峡市连湖农场运输蔬菜时,发现本地蔬菜在粤港澳供不应求,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在进一步熟悉蔬菜种植、检验检测、销售环节后,决定从‘运蔬菜’向’种蔬菜‘转型。”吴忠市茂鑫通冷藏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军介绍,年他成立了冷藏运输公司,购置专用冷藏车90多辆,外包协议车辆余辆,引进冷藏柜余台,建设蔬菜分拣中心平方米、冷藏保鲜库平方米。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年,马军牵头成立吴忠市茂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地多名村民化身社员,从事农业种植、蔬菜分拣预冷、包装加工、检验检测、冷链运输、材料生产等一系列工作,合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体。

“李桥村有多名村民在茂鑫通务工,每年能连续务工10个月,去年村民在茂鑫通劳务收入有万元。”利通区高闸镇镇长赵小林表示,目前,茂鑫通在利通区高闸镇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1万亩,茂鑫通成为村民致富的“储蓄银行”。

当天,在科技园的温室大棚里,李桥村10组村民李玲忙碌地采摘紫豇豆,她在园区上班已经2个多月了。“之前我一直在家领娃娃,看到别的村民都来打工,我也跟上来试试,一天工资多块钱,收益还不错,我想继续干下去。”李玲说。

“农业园区综合体围绕连通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的目标,打造特色育苗中心、农用物资配套服务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等5个中心,构建绿色食品制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条。”茂鑫通副总经理王金磊说,这条链条是从田间延伸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第四站东塔寺乡白寺滩村

00:29

大青葡萄:致富“钱串串”开启“甜蜜”乡村游

“俺家葡萄温棚拾掇干净了么?”

“纸箱子啥的都准备好了没有?”

……

8月6日,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六组农民卢正国和妻子顾长霞仔细确定他家大青葡萄观光采摘的准备工作。

今年55岁的卢正国是白寺滩村设施农业种植大户。延续着父辈们的这门农活,30多年里他就没闲过,搭架、剪枝、施肥……每个环节他都希望做得更精细。

“近两年,俺大儿子娶媳妇、买楼房、买小车,小儿子买车,相继花销近50万元钱,但俺家老头子眉头都没皱一下。”顾长霞接过话茬说:“葡萄产业改变了俺们的光阴,俺家去年一共种植葡萄大棚15亩,一年下来收入有24万元呢。”

8月7日早晨9点半,家住青铜峡市的叶文军开车带着妻子、女儿来到卢正国家的大青葡萄温棚。

温棚内,郁郁葱葱的叶子下一串串葡萄像玛瑙一般挂满了藤架。在葡萄架下歇歇脚,一阵阵果香扑鼻而来,一串串晶莹剔透、鲜嫩水灵的大青葡萄萦绕四周,让人仿佛置身青玛瑙秘境。

“葡萄是好吃,但是亲自从葡萄树上摘下一串来的感觉又是另一番体验,这摘下的不仅是一串葡萄,更是农户增收致富的果实。”叶文军的女儿叶小娟说。

“我们去年10月份路过葡萄园发现这里的大青葡萄味道太赞了,只可惜都要下市了,今年早早就来预定了。”叶文军说,他们准备买20箱葡萄,自留一些再送亲戚朋友一些。

“俺家的大青葡萄是第一个上市的,从8月1日开卖到现在已经卖了多块钱了。就现在看,今年价格还不错。”看着满架成熟的大青葡萄,卢正国信心满满的说。

“我们村地势平坦,苦水河蜿蜒穿过村庄,土壤透气性好,是栽植大青葡萄的理想沃土。”白寺滩村第一书记魏娜娜说,白寺滩村有着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该村探索“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成立塞上龙二大青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种植大青葡萄亩。

地肥水美聚精华,百年碧玉出东塔。如今,白寺滩村依托大青葡萄这一独具特色的鲜食葡萄品种,倾力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葡萄采摘、科普教育为一体的龙二大青葡萄千米观光长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这些只是利通区发展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缩影。

“近年来,我们按照‘新增一批新品牌、做强一批老品牌、培育一批特色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壮大农产品品牌体系。”利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马英明表示,利通区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之路,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品牌农业主体等措施,加快推动马兴西瓜、刘湾葡萄、扁担沟苹果、古城红枣等特色优质绿色农产品走出去。

记者:杨娜

编辑:张佳楠

审校:马宝勤

终审:王立军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