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墨西哥时间10月10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上11点)左右,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3处古代水利工程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国际灌排委员会从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目前,我国陕西郑国渠、四川东风堰等10处已成功申报,加上此次成功申报的3处,我国已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宁夏引黄古灌区

宁夏平原引黄灌溉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秦汉时期。自秦朝起,宁夏地区就开始屯垦开发,历经汉代的移民开发、屯垦凿渠,唐代的筑堤引水、垦荒开田,元代的因旧谋新、建闸设堰,明代的疏浚修治、改立石闸,清代的“地丁合一,奖励开垦”,新中国成立后的裁弯取顺、除险加固,逐步形成了覆盖宁夏平原纵横交错、密如网织的灌溉古渠系,推动了宁夏地区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发展,造就了“塞上江南”的富庶锦绣。宁夏引黄古灌区是宁夏平原余年来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创新的、科学的引水工程结构。

宁夏引黄古灌区

宁夏引黄灌区以青铜峡水利枢纽为界,将其分割为上游的卫宁灌区和下游的青铜峡灌区。由于黄河河道的自然分界,卫宁灌区又划分为河北灌区和河南灌区,青铜峡灌区又划分为河东灌区和河西灌区。在自流灌区边沿,受地形影响无法自流灌溉,又陆续发展了青铜峡灌区的扁担沟、五里坡、狼皮梁、甘城子,以及卫宁灌区的碱湖等扬水灌区。此外,为了解决黄土丘陵和台地地区人民生活和灌溉用水,又陆续发展了南山台子、同心、固海、红寺堡、盐环定等扬水灌区。

宁夏青铜峡河西总干渠闸

现今,引黄渠道纵横交错,密如网织,灌溉面积达万亩,可以说多年的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建设史。

陕西汉中三堰

“汉中三堰”(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是汉中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均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多次改造,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和防洪效益。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先后多次对“汉中三堰”灌区进行续建和改造,形成了今天蓄、引、提、排相结合的灌排工程网络,三堰灌溉面积合计达21.75万亩,为汉中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汉中盆地灌溉农业历史悠久,公元1世纪已有相当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11世纪进入了第二次汉水流域灌溉工程发展的高潮,其中汉中三堰是典型工程,其工程技术、管理机制蕴含着深厚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山河堰

变身石门水库的山河堰,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内,始修于约公元前年,是汉中最早的灌溉工程。年改造后又称褒惠渠。年石门水库建成后,褒惠渠成为石门水库的南干渠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在石门水库风景区中还有很多历史遗迹。

五门堰

惠泽三镇的五门堰,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处的湑水河右岸。湑水河是长江流域汉江水系的一级支流,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五门堰建于汉代公元7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有5个引水门洞而得名,是陕西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至今仍发挥灌溉作用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如今的五门堰还开发了水利、旅游、生态等设施。

杨填堰

至今灌溉1.15万亩的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始建于汉代,相传为箫何、曹参所修建。宋代前称张良渠,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仪作较大整修改造,灌溉洋州、城固2县农田亩,故名杨填堰。如今,杨填堰灌溉面积1.15万亩。堰渠自留村(今马畅镇辖地)进洋县境,至谢村镇汇入汉江。

千年古堰惠泽一方水土,一方水土传承千年文明。汉中三堰至今仍浸润着汉中大地,见证着中国灌溉的文明进程和新发展。

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工程位于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左右岸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10多公里,灌溉面积2万余亩。黄鞠灌溉工程是古代南方山丘区水利工程和民间自筹修建、政府指导管理的典范工程,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景观审美和社会价值。

龙腰水渠

琵琶洞渠

来源: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赞赏

长按







































招聘商务BD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