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老师年《闯关东》电视剧的片尾曲《家园》“冰雪早已覆盖我的足迹,远方的炊烟摇曳温暖的召唤,风儿无法吹断我回望的视线,家园好像永远征途漫漫…” 家,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 今年,天气突然之间就冷了下来,我又回到了成长生活过的地方,石嘴山。离开这里也有些年了,梦中总是回到这里,感觉这么近又那么远。这段时间在网上也翻到一些怀旧的帖子,甚是感慨,也很感动,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被打上了印记,或多或少都能嗅到相同的气息。 如今的石嘴山,驻目之处尽是荒凉,居民区的落叶也没有人打扫,新筑的公路横穿麦田,只有贺兰山脚下的厂房时不时传出机器轰鸣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被人们遗忘的地方或者说已经被遗忘。 看到这里心情非常复杂,说不出的滋味,令人唏嘘,努力回想这里之前的生活,感叹什么叫做物是人非,难道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强行删除有关这里的记忆? 我想,还远远没有到忘了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是可以忘记的,忘了这里就等于忘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在这里生活成长的每个人都被打上了相同的印记,然后我们都长大了,都离开了家园。我们知道了,离开了那里我们还可以继续生活,只是偶尔会在梦中回到那富饶的苍茫大地,但是我们都知道回不去了,亦不能再回去。 时代记忆:三线建设与支援大西北——父辈讲给我们的过去 时间回到50年前。 年,风云变幻的一年,国际形势急转直下,美国在越南挑起战事,中苏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但总会有人认清形势,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声令下:西北内陆地区要作为我们的大后方,部分沿海工业要转移到那里,支持西北地区发展以备战时之需。大旗一挥,我的父辈们响应祖国的号召,决心参加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任务,开始了一次命运的迁徙,史称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于年开始,80年代初基本结束,是一个战略地理上的概念,三线工程是以工业军事方面的备战搬迁和新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主,又分为大三线小三线,涉及中国中西部十三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与此同时,新中国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其实早在年国家就已提出了支援大西北的计划,为了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缩小东西部差距,历经十二个五年计划,为西北地区注入了强有力的经济血脉。支援大西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直到今天仍在以各种形式的政策延续下去。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不可否认,这两个发生在自治区成立前后的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导致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宁夏大移民,尤其是宁北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到年改革开放,一代一代一批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汇聚到了大西北。汇聚到了石嘴山,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以小家成就大家,为我们建立了一片乐土,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大西北生机勃勃的工业城市——石嘴山,正因如此这个城市的精神是“五湖四海,自强不息!” 时代记忆:石嘴山煤机二厂 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叫二厂,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巍巍贺兰山脚下,当然这只是一个亲切熟悉的简称。有关二厂的历史,没有太多的官方记录,我看到天涯社区一个帖子大概写有这一段,在这里生活过确实感同身受,没有写到的我也有补充。 西北煤矿机械二厂,也叫煤机二厂。始建于年,国有机械制造厂,全部从安徽淮南地区迁入,鉴于当时国际形势,原设计为备战兵工厂,后国际形势缓和,依托贺兰山煤炭基地转变为国有机械制造厂,于年正式投产。厂区整体依山而建,中轴对称。整体呈环形分布,最中央是一片正方形的当地农民麦田。 然后工厂车间区在最上面-半山坡无法耕种区,住宅区在厂区下方地势相对平坦区,环绕麦田,以排式平房为主,住房和院落比例1:1.5,家家几乎全部种树,常见树木苹果树,梨树,杏树,枣树,葡萄,核桃,香椿。整个医院,学校,托儿所,电影院,游泳池,洗澡堂,食堂,商店等公共配套设施,厂区内大量栽植槐树等抗旱耐活植物。 介于中国那时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二厂原著民几乎全部是安徽,山东等东部地区援建西北时集体迁徙的。爷爷家在淮南的邻居就是在这里的邻居。然后我爷爷,爸爸两辈人都在厂里工作,爸爸这辈人婚姻大多是厂内解决的,所有人都可以说知根知底。我就出生成长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等级,没有很大贫富差距的环境里。国家的政策是一部分人先过去做“铺路的石子”,建设好厂区所需的基础设施,这些工人的家属们再搬过去,就这样陆陆续续上世纪60~7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者们响应祖国号召开始了一次命运的迁徙。 没有统一的传统,没有统一的方言,他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阶级和建设者,肩负着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荣誉,以厂为家,团结起来敢与天地斗。然后他们真的做到了,这是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与狼共舞,人类真是神奇,短短时日,就可以建起一片家园,此后,儿孙后辈就一起拥有了相同的“三线”情结,到什么时候都磨灭不了,到哪里都能嗅出相同的气息。以父辈的粗鲁为耻,却容不得旁人说上一星半点。这是我们生存的土壤,贫瘠却又厚重,荒凉却又热烈,一览无遗的西北风里裹挟的是野性之美,旷达之美,粗粝之美,至性之美。 时代记忆:石嘴山钢厂 戈壁不眠篝夜,钢城乍起始人烟。 年,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钢铁厂的建成投产,河滨工业园区相继建成了水泥、发电、火工、磷肥、西部聚氯乙烯等多家企业,形成了钢铁、电力、煤化工、氯碱4个产业群,是宁夏工业发展的摇篮。 近60年来,以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为代表的来自全国五湖四海支援宁夏的河滨人,在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战风沙、斗严寒、风餐露宿,以自强不息的坚强毅力,谱写出一曲曲辉煌的篇章。宁夏的第一炉钢、第一度电、第一袋水泥、第一吨氯碱、第一吨电石第一吨磷肥都产自河滨工业园区。 一部河滨的发展历史是石嘴山市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代表,一代又一代勤劳、坚强、智慧的河滨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创造出改天换日的英雄篇章,青山为证大河铭记! 矿务局没了,石钢也不行了,石嘴山的人也少了。本地有钱的搬走了,外地有钱的还没进来。连自家的孩子在外头读了几年书,毕业也不回来了。 石嘴山工业产值占到宁夏的半壁江山,这也是至今石嘴山人感到落寞的根源所在。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是全国性的,没人可以阻止。 人口少是石嘴山的硬伤,整个宁夏人口少都是硬伤,毕竟我们全区总人口加起来也只抵得上东部一个不大的地级市人口。因此,人口竞争就比其他省份显得更加激烈。 十几年来,银川市利用首府的政治优势将石嘴山两家矿务局和西北轴承厂、盐池的长庆油田、青铜峡的铝厂的分厂都搬到银川市,并将吴忠市工业最发达、资源最丰富的灵武市直接代管,人口和企业的聚集为银川带来了繁荣,但这是畸形的繁荣。 就像一家子有5个兄弟,父母住在大哥家,于是大哥打着父母的旗号将其他四个兄弟家的好家具、值钱的物件都搬到了自己家,看似大哥家富丽堂皇了,但其他几个兄弟却在原地踏步或是降格了!因此,作为大哥的银川是确实发展了,但作为兄弟的石嘴山和吴忠却在落寞,这样的发展绝对是不可持续的! 石嘴山的落寞是事实,银川市的发展也是事实。现在,银川市利用首府的优势,利用大公交的先进城市理念,将原来分散的老城、新城和新市区以及贺兰、永宁及灵武中心区紧紧地连在一起。 西夏区和其相距近30公里的贺兰县,被1元公交联系成一座城市;而石嘴山市的两个城区大武口和惠农区之间才刚刚取消了收费站;贺兰到永宁只需一元钱,而大武口到平罗19公里的路程得六七块钱,30公里的大武口和石炭井需要11元,45公里的惠农区需要13元! 石嘴山的辉煌不再,可我们还在。 景依旧,心依旧,只是时不时的有点莫名的悲凉。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这里,可“石嘴山”永远镌刻在心里。这里,有多少千迴百转的情感,这里,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 —END—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