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非凡 中卫挖出未腐的将军古尸 20世纪50年代,修建包兰铁路中卫火车站时,挖掘出一具将军古尸,历经多年而未曾腐烂。这既是一个科学之谜,也是一个文化之谜。它为中卫文化古县增添了奇异的光彩,曾在县内外引起轰动。 今年第一期《沙坡头》刊登《夜盗葡萄墩》一文,重新提及此事,引发了我遥远的回忆。虽然时光已越过了52个春秋,但那挖掘中的一切仍然历历在目,我曾有幸目睹了将军古尸出土的全过程。 年7月下旬的一天早饭后,晴天丽日。我到高庙北面参观在建的火车站。县上通知,凡在火车路和车站划定范围内的坟墓,一律限期迁走,否则将推平修路。工地上除一些铁路工人外,还有四五个农民在挖坑,又有四五人围着坑看,我便近前。坑已挖深近2米,再往下挖不动了。将坑中土铲掉后,原来是用城砖箍起来的一个砖墓:长约3米,宽2米有余,看来埋葬的不是一般人。有人问:“这是谁家的祖坟?”答曰:“刘麻子家的。” 刘麻子?这家人我知道。他家原住新鼓楼西北角,门向东开,屋墙紧贴楼墙,离我老家马号西巷不足百米。他儿子比我高两届,曾向同学炫耀:“我家祖先中出过一位将军!”同学以为他吹牛,奚落说:“看你那个熊样,配作将军后代吗?” 忆及此事,更吸引我的好奇,定要看个究竟。 看客和挖墓人一样,既无考古知识,也不知如何保护文物。任凭洋镐换成了铁锤钢钎。每打一下,只能震起一小片砖块。砖缝粘接很牢固,只是颜色稍显灰白。 有书上说:“古时砌城墙,用糯米加冰糖煮成稀粥,和入石灰河沙为浆,用来粘接城砖,砖不破缝且不易坏。”不知这座砖墓建造是否也用此法。 挖掘者花费很长时间和工夫,打掉几块砖后,见到了里边的木板。人们以为是棺材,撬开木头后,原来这是砖椁罩木椁,里边才是棺木。为开棺盖方便,又把上面两层椁的四边砍矮了许多。此时四个挖墓人连砍带撬老半天,才将棺盖揭起,移走天花板。棺材中充满了黑水和炭块。炭块饭碗大小,发着乌光,犹如现在的太西煤。捞出炭块,水向下降,见到了衣服和未腐尸体。 珍贵文物出现了。可惜挖墓人不知古尸的科学研究价值,只按墓主的交代办事。四人在下面抬,看客在上面帮着用绳子提,将尸体放到了平地上。仔细看时,头发墨黑,尚未脱落,脸色黄白,肌肉丰满有弹性,宛如熟睡。身上有七层粉浅各色衣服扎束紧身。体长6尺左右。年龄五六十岁。手指上套着一个用于拉弓的皮环。战靴皮革完好,只是抬时线断而散开。再仔细搜寻,胳膊肘后似有一处腐烂,其他地方完好无损,真正一个赳赳武夫。 看热闹的人多了起来,要求挖墓人再捞捞,看还有什么遗物。捞的人又在水中摸了几遍而一无所获。最后只在墓旁挖出一块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的石碑,刻为“古将军刘公之墓”。背面题刻为游击将军,明朝人,算来已有多年了。墓东紧靠一棺,只有白骨,按中国殡葬文化习俗,应该为将军夫人。 墓碑证实,那位刘姓校友的话不假。 下午我再次前往火车站工地,参观古尸的人络绎不绝,可比旧时沙渠迎春水、清明物资交流会。虽然家属给古尸搭建了一个简易凉棚,但经过几个小时的暴晒后,脸色已经发黑,肌肉变硬。有人说,这种不腐尸体称为石蜡,县里已经给省上打了电话(那时中卫隶属甘肃),明天兰州医学院来车拉走做科学研究。石碑将由县文化馆保管。 我深知世界上无论发生任何事,都有其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客观因素与条件。 在宁夏,能被称为文化古县的极少。中卫之所以被公认,并非空穴来风,是经历千万年文化积累的结果。请看从古人类使用的石器,到大麦地岩画;从秦长城到汉墓;从唐朝丝绸之路到王维的诗;从成吉思汗由中卫东征灭西夏,到明庆靖王牧马香山……这一桩桩一件件,莫不展示着中卫深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黄恩锡是中卫知县,是他撰写了中卫第一部乾隆《中卫县志》。成书时,离明朝灭亡不足百年,黄恩锡才高八斗,不知为什么未能记载游击将军之死。中卫作为文化古县,出文臣武将是件荣耀之事。清朝,中卫县的广武(年划入中宁县,年划入青铜峡市)出过四位提督,都是武将出身。古代将士们有着自己潇洒的人生态度。“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不顾勋”,表现出了英雄的豁达气概。我想,刘将军是否也属此类? 按说,挖出不腐古尸,应为中卫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新县志上也未曾提及,不知何故?文化馆保管的墓碑是否还在?碑文是否抄录了下来?刘将军身世如何?有过什么作为?从衣着、指环、战靴等处看,似乎死于战场,拉回即埋。这是哪场战争?坟墓地面上为什么没有任何标记?中卫地下水位高,将军尸体何以不腐?古人用煤炭吸水防潮湿,但棺材的黑水中是否含有防腐材料?丝绸也未腐烂且颜色尚鲜,原因又何在? 可惜很多谜未曾解开,但却为中卫的古老文化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 年 责编/路在脚下商务合作: 中卫人都在看中卫这女司机在滨河大道一路飙到,结果…… 感冒发烧后吃个桃罐头,33岁男子竟“瘫”在床上 四十岁以上的中卫人,你一定记得这样的回家方式! 中卫人,你还在加班?快来测测疲劳等级:占5条以上你就危险了!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