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湾·中华黄河坛ID:jswzhhht小编剧情 最近正在热播的《锦绣未央》可谓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这个故事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李未央为家族复仇和她与拓跋浚的感情纠葛展开。其实,北魏和青铜峡的历史渊源还是比较深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揭开历史上在北魏(山西太原)和青铜峡的历史背景。 北魏年间的青铜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始光三年(年)大败赫连夏国,宁夏全境被北魏占领。北魏政权废州、郡、县,改设军镇,实行军事化管理。北魏太延二年(年)置薄骨律镇(利通区古城湾一带),孝昌十年(年)改为灵州,西魏因之。青铜峡市境先后隶属于薄骨律镇、灵州。北周置回乐县,隶属普乐郡,青铜峡市境属于回乐县。 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年),豫州刺史、将军刁雍以征南将军被任命为薄骨律镇镇将。其主要任务是屯田储粮,以解决长城沿边军镇军粮供应问题。 刁雍(~年),北魏儒将,字淑和,渤海郡饶安(今河北盐山县西南)人。其祖先世代为晋朝官将。太平真君二年(年),刁雍以战功授扬豫衮徐四州诸军事和徐、豫二州刺史,后以征南将军任薄骨律镇将。薄骨律镇不领郡县,辖今宁夏中部、北部地区。这里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发为发达的灌溉农业区。但由于魏晋十六国长期的割据动乱,使大片土地荒芜,水利设施废弛,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刁雍到任后,经过实地考察,决心恢复这片“塞北江南”的昔日繁荣。他在给魏太武帝的上表中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官渠乏水,不得广植。乘前以来,功不充课,兵人口累,率皆饥俭。”农夫虽然散居田野各处,但因各大渠水量很少,农夫不能大面积垦荒耕种,一年收获还不够缴纳赋税,兵民都处于饥馑贫困状态。他见富平古城西南30里艾山(今青铜峡峡口西侧)一带的古渠,渠口已高于河水2丈多,渠身倒塌毁坏,已不能发挥灌溉效用了。于是,刁雍上奏朝廷,请求在原渠口之北8里处另开一条新渠(艾山渠)。设计新渠宽15步,深5尺,渠岸高1丈,北行40里,然后与旧渠相接。另外,他发现这里的黄河水分为东西两河,西河狭小,实际上是条岔河。如果将岔河堵死,就可抬高水位,将大量河水引入渠道,可灌溉4万余顷土地。第二年正月,刁雍动员军民多人,历时两个月,修成了一条全长多里的艾山渠(其中开新渠40里,修旧渠80里)。又在西河修筑了一条长步的拦河土拜将西河截断,使大量河水入渠。艾山渠修成后,当年就发挥了灌溉效用。河西屯粮丰足,魏太武帝诏令褒奖刁雍。据考证,多年前的艾山渠渠首约在今青铜峡水泥厂东,渠道约为当今西干渠基址。刁雍对农田水利很懂行,他既懂得在何处建坝引水,何处选择新渠路线,又懂得如何灌溉才能利于农作物生长。他根据农民的耕作实践总结出一套灌溉经验:“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刁雍修建艾山渠采取了先进的引水技术,渠成以后,又采取了先进的农田轮灌方法。艾山渠的兴修,在宁夏开发史和水利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水利事业的恢复发展,使宁夏平原的农业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农业连年丰收,不仅粮食可以自给,而且还有余粮供应军用,薄骨律镇从重灾区一跃成为北方输出粮食的大粮仓。太平真君七年(年),魏太武帝诏令薄骨律等四镇出牛车辆,运粮50万斛(hú,旧量器。古代以10斗为1斛,魏时每斛26.5公斤)到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境),以供军粮。当时,薄骨律镇到沃野镇相距约里的路程,中间有不少路段是沙漠,行车十分困难。往返一趟需百余日,以每车装粮20石计,辆车运完50万斛粮食需3年时间,而且还占用大批劳动力和耕牛,势必影响农民种田,给下一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隐患。再说,在运输途中,艰难险阻也无法预料,车辆很难全部安全到达。刁雍调查了黄河上游河道情况后,上表请改水运。他计划在“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运粮。牵屯山,魏晋南北朝时的山名,一般指陇山(今六盘山脉)北端。北魏有所扩大,包括今宁夏固原市东至海原县一段六盘山及中卫市香山。“河水之次”当在今中卫或中宁黄河南岸。刁雍计划在牵屯山就近伐木,通过清水河把木料运到黄河岸边,就地造船只,刁雍计划每船载粮斛,约合26吨,两船并为一舫,配船工10人。顺水5日可抵达沃野,逆水而返需10日,这样只需半年时间就可将50万斛粮食运完。计用人工不足车运1/10,又可省去上万头耕牛。魏太武帝很欣赏刁雍的水运计划,不但立即批准照办,还诏令褒奖:“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刁雍用木船在黄河运粮,大省民力十多倍,不费牛力,也不废田,这在黄河上游水运历史上属于首创。不仅解决了当时运送大批军粮的问题,同时也开创了宁夏历史上黄河大规模水运的先例。 刁雍任薄骨律镇将四五年时间,黄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河西地区,已从孤悬塞外、首当敌冲的战场,变为田连阡陌、五谷丰登的米粮川。粮食连年丰收,这里囤积的粮食多得没处存放。薄骨律镇地处防御柔然南下侵扰的要冲,原来士兵和军粮散处各地,四周没有屏蔽,非常容易受到柔然的攻击和掠夺。太平真君九年(年),刁雍再次上表,请求在河西修筑专门用于储备屯垦之粮的城堡。这个建议很快得到朝廷批准。刁雍利用农闲,由官府出资,让老百姓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用两年时间修成了一座可供大量储备粮食的屯兵的城池。为了不误农时,他利用一年之内的三次农闲时间,分期施工建筑粮仓,然后驻兵防守。魏太武帝下诏称赞刁雍“深思无虑,忧勤尽思”,赐名“刁公城”,以表彰刁雍屯田储粮的功绩。刁公城类似现在的国家储备粮库。专家考证,刁公城大约在今永宁县仁存渡口附近,过去属青铜峡辖地。 刁雍虽是一代名将,但在镇守薄骨律镇时,致力于宁夏地区的水利建设事业,并作出重大贡献,实属难能可贵,这份功绩永载史册。刁雍在薄骨律镇任职10余载,境内兵民衣食完备,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称颂。《魏书》为他立传并赞曰“雍性宽柔,好尚文典,手不释书,明敏多智”,“刁雍才识恢远,著声立事,礼遇优隆世有人爵堂构之义也”。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年),年已67岁的刁雍被朝廷召回京城,加升特进衔。孝文帝太和八年(年)冬卒,享年95岁。刁雍笃信佛教。著有诗、赋、颂、论并杂文百余篇。宁夏古地方志收录了他的《河西修城表》《运屯谷付沃野表》《凿艾山渠表》等3篇疏奏。他还专门撰写了《教诫》20篇,用以训导自己的子孙后代。(文摘自:丁文山) 今日的青铜峡米粮川青铜峡市位于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区中部精华地带,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穿境北流58公里,贺兰、牛首两山隔河相望形成峡谷,因两岸山石颜色类似青铜,故得名青铜峡。总面积平方公里,辖8个镇、1个街道、2个农林场,总人口28万,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宁夏沿黄经济核心区之一,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年,青铜峡市综合经济实力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32位,被誉为"塞上明珠"。著名景点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中华黄河坛等。这里历史悠久、文化荟萃、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宜居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