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会让你留下一生抹不去的金黄记忆。黄沙、黄河,金黄的色泽,这只是宁夏的初印象;但当你走进宁夏,就会发现这里仿佛是调色板上的王国,沙漠存绿洲,戈壁有良田,还有那个远去的早已淹没在黄沙里的“西夏王朝”更是内心的神秘情结。 您知道宁夏的“三黄”吗?这“三黄”有什么特别? 中华黄河坛中华黄河坛是黄河金岸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青铜峡市,为了礼敬黄河、祭拜黄河、感恩黄河,黄河坛于年5月开工建设,年4月底建成,总设计是冯钦铎教授。 黄河坛长米,宽米,建筑面积是6.5万平方米,背靠贺兰山山脉,隔河屹立牛首山,左傍万里黄河臂弯,右依青铜峡峡口。站在黄河圣坛的位置向下望去,眼前的黄河及滩地正好成一个太极八卦图。 奔流不息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黄河独爱宁夏。她用与众不同的柔情,灌溉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宁夏人。常言道饮水思源。作为华夏新天府的塞上江南宁夏,从黄河母亲那里得到的太多太多…… 在中华黄河坛思恩区,宁夏用气势恢宏的黄河大牌楼、集古今天下文人骚客咏颂黄河名篇的碑林大道、纳五千年华夏历史经典的大型铜浮雕,向世人诉说着黄河母亲的深厚积淀,一展黄河儿女向伟大母亲感恩报德的诚挚心愿。 中华黄河坛共有件青铜艺术的精品和96件不同类型的石器,集中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中华黄河坛创造性地采用青铜铸造,以表达华夏民族饮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颂黄河母亲。 中华黄河坛总设计师、项目总监冯钦铎介绍说:“中华黄河坛在规划理念上遵守三条宗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坛要建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规划布局上采用六条线:第一条是中国祭祀文化一条线,第二条线是黄河五千年文化一条线,第三条线是青铜艺术展示一条线,第四条线是皇家祭祀园林一条线,第五条线是中国传统文化数数一条线,第六条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一条线;在建筑布局上按‘三区、五牌楼、三大道、三大殿、一广场、一坛、一院’:三区为‘思恩区、礼恩区、感恩区’,五牌楼为‘中华黄河坛大牌楼、思恩牌楼、礼恩牌楼、感恩牌楼、文渊牌楼’,三大道为‘碑林大道、农耕大道、文华大道’,三大殿为‘中华人文始祖殿、慈孝懿范殿、百家姓祠堂’,一广场为黄河广场,一坛为中华黄河坛,一院为黄河文化研究院”。 参观中华黄河圣坛,如同阅读一本厚重的黄河文化大百科全书。中华黄河坛浓缩五千年文明精华,再现五千年文化辉煌。在这里,每一个雕塑、每一个铸件,每一座建筑在落定前都经历了层层审定、层层把关,甚至一座桥,一条甬道、一个台阶都别有韵味。 为了让中华黄河坛更好地承载黄河文化,设计者在北京、山东、南京、河南等地举办了多次研讨会,组织文化、历史、古建、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多次对黄河坛的细节进行研讨论证。如今,这一件件传世之作串起了散落的文化,让黄河文明的光芒穿越千年时空。 景区 将光的功能性、艺术性与建筑结构相互渗透,兼顾远、中、近不同视距的视觉效果,创造出彰显中华黄河楼历史张力和时代气息的永恒灯光景观。 在照明灯具的选择上,设计师 此外,因为建筑工程浩大,势必造成后期灯具维护的艰辛。设计师采用了先进的照明控制,设备安装的可实施性亦经过反复核实,同时很好地掩藏了灯具,让其尽量不影响建筑的美观度之外,也便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 华灯初上,漫步在黄河滨河大道,黄河楼金碧辉煌、层次分明的璀璨灯光夜景倒映在滚滚黄河水之中,宁夏特有的黄河文化、西夏文化和大漠文化将在此得到最畅酣淋漓的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