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宁夏人都在传扬一个好消息:宁夏引黄古灌区——宁夏首次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墨西哥时间10月10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上11点)左右,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3处古代水利工程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 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 目前,我国陕西郑国渠、四川东风堰等10处已成功申报,加上此次成功申报的3处,我国已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今天编发《唐徕渠,银川人的母亲河》表达欣喜之情,以飨广大读者。 银川平原的唐徕渠又名唐渠,也曾称过唐梁渠、唐槐渠,初建于唐代武则天年间,古渠出口开在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东侧的黄河西岸。 唐代国力强盛,因地制宜地将唐徕渠灌区向地势平缓、黄土厚积的银川平原中部发展,促使引黄灌区的大规模开发。 原在黄河西岸的怀远县城(银川),也西移到平原中央的唐徕渠东。经过历朝历代的开发扩建,银川平原的唐徕渠灌区,成了著名的塞上粮仓。 年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之后,将唐徕渠引水段扩建为河西总干渠,统一供水,结束了银川平原人工灌溉渠无坝引水的历史。 目前,唐徕渠全长一百五十四公里,加上干、支渠总长三百二十二公里,经青铜峡、永宁、兴庆、金凤、贺兰、大武口等市县区由南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 承担着银川平原三十四个乡镇,二百二十五个行政村和六个国营农牧场,一百二十多万亩农田的灌溉。还承担着艾依河、七十二连湖、宝湖、银湖、北塔湖、西湖、阅海、沙湖、星海湖等湖泊湿地的补水任务。 唐徕渠是银川平原的母亲河,构筑了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自流灌区,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 年在浙江余姚,发现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遗址,在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中外学者就此下了结论:最早的种稻人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 说明在唐代银川平原已有水稻种植的说法是正确的,甚或更早。 因为唐徕渠灌区主要部位正是平原中部宽阔的沼泽盐碱化地区,改造为农田,必须采用开沟排水、种稻洗盐的办法(这种方法在汉代已为黄河流域不少地区采用)。 银川平原流行的“开沟种稻,碱地生效”的农谚,正是唐代种植经验的总结。 历代相传,银川平原中部许多湖沼,逐渐被改变成水田。随着稻田扩大,引水量增加,灌溉余水又在洼地或唐徕渠下游形成新的湖沼。 积水成湖 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在古代无坝引水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多首制渠系。 各干渠与黄河平行排列,将灌区土地分割为南北长条,造成直接从干渠开斗渠、农渠口,灌溉季节容易决口。 以银川地区来说,由于渠道不畅,渠水不能安全退入黄河,在河水上涨或暴雨时,渠水只能泄入湖泊洼地,这就造成了历史上唐徕渠中下游地区湖沼密布的局面。 清代乾隆年间,仅宁夏府城(银川)周边和城里,就有长湖、月湖、丽景湖、燕鸽湖、金波湖、大湖等有名的大中湖泊四十八个。 七十二连湖之说,亦不夸张。 “连湖渔歌”为当时“朔方八景”之一,“唐渠东畔,多潴水为湖,俗以其相连属,曰连湖,亦曰莲湖。在邵刚、李俊两堡间者最大,周环数十里,不生葭而水深多鱼,澄泓一碧,山光倒影,远树层匝,时有轻舟出没烟波中,过者淼然动江乡之思”。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沟系,许多浅水湖泊与积水洼地疏干了,湖泊面积从以前的约七十九万亩下降到年约二十四万亩,年仅剩十六万亩,湖泊的水深也大为缩小。 新世纪随着湖泊湿地的得宠,凭借唐徕渠的补水,开发了艾依河、阅海等新湿地,整治了宝湖、西湖、北塔湖和惠农渠系的鸣翠湖、鹤泉湖等大小湖泊,银川平原的湖泊湿地又焕然一新。 唐徕渠巡线 上世纪70年代,笔者在唐徕渠管理处做电话巡线工。凭着在电信打工所学的技术,加之师傅陈万全的细心指导,负责唐徕渠淌水期间的电话线路和电话机的维修工作。 唐徕渠管理处下属十二个水管所,巡线的第一站,是位于青铜峡蒋顶公社银光大队的第一水管所,它的管辖区段是稍里桥段。 一座水泥桥,两岸杨柳树,伴之近处的绿油油的麦田,远处贺兰山的青影,凸显青山绿水,真的很美。 宁化水管所在永宁县李俊公社宁化大队,它的管辖区段是宁化桥段。 因为电话线路老化,跑得比较频繁。由此往北是位于永宁县胜利公社杨显大队的杨显水管所,它的管辖区段是杨显桥段。 银川段由西门桥水管所管辖,虽然离家最近,只是这一段线路条件好,维修较少。 巡线主要是骑自行车,路途较远时,坐火车把自行车托运上,情况紧急或线路修通返回时,坐火车比较多。后来添置了三轮摩托车,陈师傅开着,跟他出车巡线快捷方便。 在银川以北的满达桥水管所,可以见证着唐徕渠一分为二,往东北方向流的是唐徕渠下游干渠,规模明显缩小,在平罗县周成公社设有周成水管所。 往西北方向流去的叫“第二农场渠”,有南梁、暖泉、崇岗、大武口四个水管所。在各水管所的配合下,承担补杆、紧线、配交叉,更换交换机,修理电话机等巡线维修工作,保障电话畅通,直到唐徕渠停水。 南梁水管所的杨所长,虽然是崇信巷的老邻居,他经常以所为家,有些生疏。 跑了几趟之后,成了老熟人。有一次为查询线路障碍,不料在大雾中迷失在南梁的荒滩中,急中生智,沿原路返回南梁所,老杨派人带路,才顺利地排除了故障。后来老杨家搬到西门桥东南老唐徕渠管理处家属院。 唐徕渠巡线是人生的一个插曲,却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的唐徕渠。 唐徕渠情结 随着银川的城市发展,唐徕渠进入市区,紧邻唐徕公园高楼住宅林立。 在康乐巷居住时,成了唐徕渠保伏桥下南塘湖的常客,跟着季节钓鱼滑冰。看着荷花满湖飘香,看着芦苇从绿到黄,穿过湖中一个个圆形踏步,在唐徕渠畔徜徉。 新世纪选择购房时,唐徕渠边几棵古老沙枣树,勾起了打沙枣的往事,一眼就相中了紧靠渠边长城花园的楼房。 如今的生活每每与唐徕渠相伴。 天色蒙蒙,窗外就会传来晨练的音乐声,联通桥下的小广场,打兵乓球的、跳广场舞的、玩健身器材的兴致勃勃。 从西门桥搬到新华西桥的早市,占据桥东桥西,露天室内各有所主,买菜购物的络绎不绝。 长期住在唐徕渠边,更能领会古渠神韵,夜晚在老沙枣树下,似乎听到它们的窃窃私语。 当然,唐徕渠由于灌溉和季节的原因,只有小半年有水,其余都是干涸的渠,留下遗憾。天道公公,秋季长长。 十一月份唐徕渠淌冬水时,虽不是郁郁葱葱,秋黄苍绿依旧赏心悦目。 冬季,残留的水面上结了冰,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抓住“商机”的有心人,用三轮摩托车,拉来不少双叉式老冰车。吸引了当今的孩子们,坐在冰车上尽情玩耍,也给老者提供了怀旧的机会,把他们带到了童年。爷爷领着孙辈滑冰车,更是一举两得。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转载自“宁夏法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次真不一样, 厉害了, 我的, 预存20元变50元 购物满0元返元上不封顶! 预约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