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这里的居民退休后不是在家里“猫冬”,就是逛街闲聊;十年后,这里的居民退休后有的忙着唱歌、唱戏,有的学习跳舞、武术。2月26日,记者走进青铜峡市怡园社区,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了这里以创新文化为载体打开社区文化活动新局面后,“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展示,月月有重点,季季有高潮”的群众文化生活。 社区退休舞蹈爱好者用舞姿展现新时代老年人的风貌。 以武会友,“夕阳”分外“红”今年85岁的傅达有,是社区武术迷心中的“总教头”。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每天都会早早来到社区武术站点,为学员们指导规范动作。 “有些人觉得,人老了胳膊腿都老化了,宜静不宜动。我认为,人老了才要多动动,很多关节病反而会缓解。当然,动作得规范,要不然会伤了关节。”傅达有告诉记者,过去他患有腰椎病、肩周炎、网球肘,医生都建议他不要活动了。但一直爱好武术的他不愿意就此搁置自己心爱的太极拳。“不能大动,我就先小动。从简单的分解动作开始,逐步连贯成一整套动作。现在,我的病都得到了极大缓解,腰、肩、肘活动很灵活。”傅达有一边示范着太极拳动作,一边笑着说。 切身体会到了练习武术的好处之后,傅达有便带着身边的退休伙伴一起练习太极拳,并促成了青铜峡市武术协会的成立。 作为该协会下属最早、最大的站点,怡园社区怡心园武术站每年都会吸引很多老人加入练习太极拳的行列。平均年龄58岁的老人们每天风雨无阻地聚在一起,大家以武会友,在两个小时的学习过程中纠正巩固动作、学习新招式,一边强身健体,一边身体力行的传播体育精神。 在各方的不断努力推动下,截至目前,青铜峡市武术协会已在该市范围组建了13个武术辅导站,培养了一批较有实力的武术骨干,在自治区及周边地区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为发展青铜峡市群众业余武术活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先后被国家体育武术管理中心等部门评为“推广内家拳先进单位”“推广24式太极拳先进单位”。 傅达有为学员们示范太极拳动作。 以舞传情,跳出精气神“手在头顶打开,微笑,转身。”“等会走场的时候,大家要把距离拉开,跟太紧了会踩到裙摆的。”“跟着节奏,眼神要随着手动,一定要牢记不能低头看脚底下。”……当记者走进青铜峡市老年红歌艺术团,顿时被一股声浪包围。只见20多名身穿练功服的阿姨正随着舞蹈教练的指引和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 一曲舞毕,阿姨们在场边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有的相互纠正动作,有的喝水休息。舞蹈队员肖凤兰告诉记者,她们正在为“三八”妇女节的文艺演出排练舞蹈。 “说句心里话,要不是有这个舞蹈团,咱这些退休人员在家就得待‘废’了。”肖凤兰告诉记者,十年前她们刚退休的时候,除了每天串门子、聊天、逛大街,就是窝在家里“猫冬”。时间一长,人越来越不精神,身体也出现了各种的小毛病。自从年青铜峡市老年红歌艺术团挂牌成立后,这些爱好文艺的退休人员们有了组织。“唱歌跳舞打腰鼓,我们是越活越年轻,越跳越健康。舞出了新生活,跳出了精气神。”肖凤兰笑着说。 据该艺术团团长袁晓芳介绍,该艺术团始终秉持着组织喜爱文艺的中老年朋友在和谐社会中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乐中求学、学中求乐。该艺术团成立以来,坚持每周二、五为舞蹈培训课,周三为音乐课。七年来在有关单位的帮助和关心下,该艺术团从成立之初无活动场地、无活动经费、无活动服装道具的“三无团队”,变为了如今音响服装、灯光、地毯、道具齐全,拥有平方米的固定活动场地。为了更好地回馈群众的喜爱和支持,团员们编排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每年下农村上广场进公园进社区,演出三四十场文艺节目。并积极配合市文化馆,编排了内容新颖,紧跟形势,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保质保量的完成青铜峡市广电局下达的”送戏下乡,演艺为民“任务。 在怡心园夕阳红剧团,演唱者正为观众们吼秦腔。 以文惠民,生活更多彩练武、跳舞、吼秦腔,是青铜峡很多市民的三大爱好。在怡园社区,一个由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秦腔团体不仅吼出了对秦腔的热爱,也吼出了美好生活带来的幸福感。 据青铜峡市文化体育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铜峡市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文化服务。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日间文化活动,该局开展了三下乡义务送春联活动,举办了“黄河岸边吼一声”秦腔票友大奖赛,年“彩墨素尺”白静雯写意花鸟画作品展,中国梦·宁夏情·黄河颂——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申遗大型公益晚会,青铜峡市“千年毓色、妖娆唯牡丹”牡丹文化艺术节,黄河文化周活动——“惠民演出戏曲周”等活动,组织各类演出共计场次,农村电影放映场。 同时,该局还充分发挥青铜峡黄河文化优势,本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打造精品的原则,发动主要创作人员潜心创作,开展了文学、美术、摄影、歌曲、舞蹈、戏剧、小品等多个门类的艺术创作。截至目前,在各类文学刊物、艺术书画展、文艺展演中获奖、入选、发表各类艺术作品(篇、幅、首、项)。编排了《多彩家园》《移民心声》等歌舞、小品、合唱文艺节目50多个。并按照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要求,深入同进村了解帮扶对象基本情况、发展愿望,会同市文化馆、图书馆,结合自身文化优势,在同进村开设了艺术培训班,每周五下午,分别从书法、绘画、舞蹈、音乐4个门类进行长期施教。还筹措经费购置了笔墨纸张40套、各类教材60套、铅笔、转笔刀、舞蹈鞋、练功服等40套无偿捐赠给帮扶村的贫困学员,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民生”带来的幸福生活,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 本期编辑:Bamboo.喵稿件来源:《华兴时报》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