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人生路上会有许多不经意的遇见。可是,那份恰到好处的相逢,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茫茫人海,你我之间的那份遇见,虽不是在我最美的年华里,但也不乏温馨和浪漫。邂逅你,是《约一程时光》和你今生最美的遇见,是我今生永恒的温暖! 算黄算割 贺养初 自幼时记事起,北鹿原老家每年麦子成熟时节,骄阳似火、燥热难耐,人们都抓紧时间,抢收麦子、碾场,收获着全家人劳碌了一年的殷切期盼。此时,我常看到一种灰色的鸟儿,从早到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耷拉着翅膀,羽毛凌乱,嘴角有血迹,一副邋遢、憔悴的模样。一刻不停地“咕咕咕咕”地叫着,且叫劲十足、声音清脆悦耳、急促,甚至带些许嘶哑,仿佛身负使命,像守夜的打更人,忠于职守,急迫地要告诉、提醒人们什么似的。中午时分,其它鸟类都杳无踪影,钻进树丛中避暑歇凉去了,而它却还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叫声依旧在树林间、田野里悠悠回荡,不绝于耳。如此虔诚、痴心、尽心尽责的鸟儿,令我既感兴趣和好奇,又百思不解。后来听母亲讲,它叫算黄算割,其叫声是“算黄算割”的谐音,因此而得名。我凝神静听,真的是惟妙惟肖,如出一辙,不禁为之一震,果真是这个声音。老家的“算”有一边的意思。麦子黄到八成左右,就要边黄边割,不能等到全部熟透后再进地下镰,那样会夜长梦多,无妄之灾,如影随形,弄不好会带来损失,甚至颗粒无收。那可是辛苦一年,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一家人果腹活命之食啊!所以,用虎口夺粮来形容夏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母亲还给我讲了关于算黄算割的故事:说从前,有一年麦子熟到七、八成的时候,田野里麦浪翻滚,丰收在望,村人开始提镰进地收割。有一位精明的人,像往年一样,又在家里无动于衷,打起了自己的盘算:迟割几天,麦子就多长几天,籽粒会更饱胀硬实些,产量定比早割多收一些。村人催促他:“别人都忙活起来,你也该下镰了吧!”他说:“不急不急,我有经验,让它多长几天,再割不迟。”又过两天,麦子已熟至八、九成时,村人又焦急地劝他,不能再等,多长几天又能多收多少?说天有不测风云,不怕一万,但怕万一。前几年你迟割几天,没遇到啥麻烦,算你幸运。不要再心存侥幸,因小失大了。万一刮大风,下几天雨咋办?他却不以为然,认为村人不会算账,好管闲事,并自信满满地说:“我还要等几天再下镰。”村人家的碾场都已收尾,颗粒归仓了,他才一副暗自窃喜的样子,慢腾腾地提镰下地。刚到地里,突然“轰隆隆”一声炸雷,顿时暴风骤雨。紧接着又是十几天的连绵阴雨,好端端、金灿灿的麦子全都伏地不起,泡在水里发了芽,一片狼藉、惨不忍睹。看着自己辛苦劳碌、即将到手的麦子颗粒无收,他叫苦不迭、追悔莫及。出力流汗不说,这收成没了,一家大小怎么活命啊?自己的固执与自信,聪明反被聪明误,酿成如此大错。为了让人们汲取他这个惨痛教训,不再重蹈他的覆辙,他便毅然决然地变成了一只鸟儿,在麦熟大忙时节,不厌其烦地用“算黄算割”的叫声,给人们敲警钟,告诫人们应及早下镰,千万不要像他那样,自以为是,不听人劝,贻误农时,把一年的辛勤付诸东流。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盘算的农人,其化身却是一种忠诚的鸟儿,其固执来源于自信和对事物的误判。他痛不欲生的教训,醒悟后的的献身精神感天动地。它恪尽职守的付出感人肺腑,它异乎寻常的善举、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令人感慨至极,惊叹不已。以后我长大了,才知道算黄算割就是布谷鸟,也就是三声杜鹃的俗称。新疆也有这种鸟儿,收麦时节也是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算黄算割”之声不断。可我未曾听到当地人关于它的传说,对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