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7/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邵刚堡

邵刚,又名“邵刚堡”,位于青铜峡市西北方向,历史悠久,历经千年风霜,沉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记忆。西汉初年,汉武帝收复河套地区,在青铜峡邵刚境内设置了灵武县,因临贺兰山灵武口而得名。年7月23日,青铜峡市召开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按照“邵岗镇”予以命名,原“邵刚镇”停止使用。

明朝洪武九年(年)官府在这里设置了堡寨,隶属左屯卫,以防鞑靼骚扰,堡名以当时驻军首领“邵刚”的名字命名。堡寨里有土城一座,东门上建振武楼,领玉泉营,自镇城(今宁夏银川)以南屯堡都属于他管辖。守备衙门在振武门内,大街北至宁夏35公里,南至广武营分守岭界30公里。

清顺治年间,邵刚堡成长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米,东西各有城门并建有门楼,城墙黄土夯筑。明清时期,城内先后修建了圆明院、城隍庙、老爷庙等,今建筑物早已坍塌,但遗址尚存。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邵刚堡建成后,开始驻军,并且安排专人击打土鼓,在遇到重要事情后,开始击鼓,官兵听到鼓声后,就能够立即采取行动。南北几十里路,就靠击鼓传讯,形成了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侧首尾皆应之势,对当时的边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明长城

贺兰山段在青铜峡境内南起广武芦沟胡,北至邵岗磨石口,拥有全长40公里,明代嘉庆年间修建的长城,最北端的北岔口有一段长城保存较好,是迄今宁夏境内西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北岔口长城位于贺兰山东麓邵刚堡的营子山处,南北走向,西临内蒙古自治区。北岔口北侧的营子山上,由数层纵横交错的石砌、土筑长城、墩台、壕堑、关隘、城堡,构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长城随山势走向而修筑,蜿蜒起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俗称“宁夏的八达岭”。此段长城不仅保存完整,而且构筑方式、结构很有特点,走向形式也较复杂。

明长城沿途设有很多烽火墩,烽火墩一般都选在地形较高的高山台地上,这些烽火墩远近不等。烽火墩除山上的用石砌外,山下一般都是用黄土夯筑。每遇敌情,白天燃烟,夜晚点火。点火和放炮的数目据来敌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线,在数小时内便可得知敌情。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