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铜峡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项目带动,强化投资拉动,加快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旅游精品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截至年年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年均增长5.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6%和9.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4倍,年均增长16%;强力推进“两大任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 用奋进和骄人业绩作别往昔 五年来,青铜峡市始终把调结构作为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核心任务,围绕工业转型突破、农业提质增效、服务业提档升级,力促产业协调发展。成功引进杭萧产业园、轴承谷、汇高智能制造、仁和纺织等一批高新精项目,工业结构调整实现突破,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等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非公有制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年的32%提高到50%,为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优质粮食、酿酒葡萄、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稳步扩大,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产粮、生猪、制种大县称号。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黄河岸边、稻花香里、贺兰山下”三大旅游板块正在加快完善,旅游、文化、商贸、物流、金融等融合发展的效应日益显现,黄河大峡谷、中华黄河坛跻身国家4A级景区。特别是一些优秀重大项目的引进,为今后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12∶65∶23调整为12∶60∶28。 五年来,青铜峡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能逐步释放。城乡、财税、投融资、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18个领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突破,五星村“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经验,在全国扶贫工作座谈会上交流并在全区推广。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推行,减少行政审批项,取消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12大项,行政审批时限平均压缩55%。投融资改革深入推进,成立金融国资局,引进商业银行2家,挂牌上市“新三板”企业3家。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与江浙鲁等地区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与法国波尔多市弗龙萨克大区缔结友好城市,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 五年来,青铜峡市坚持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实施了中华黄河楼、大禹文化园、城市水质提升、供热改造等重点项目项,完成老旧小区既有建筑节能综合改造22个万平方米。叶盛、瞿靖、邵岗等5个特色小城镇初具规模,赵渠、先锋等7个美丽村庄完成改造,乡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城镇化率达57.8%,提高9个百分点。新建改建公路公里,八纵六横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乡环境整洁有序,市容村貌靓丽清新,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荣誉称号。坚持不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实,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模式得到住建部的肯定。 五年来,青铜峡市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80%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创业就业渠道进一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城乡教育差距缩小,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高龄老人、孤儿最低养育和残疾人津贴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成功进入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行列。提前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十二五”生态移民任务,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82.4%。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了黄河文化周暨“百花奖”文艺大赛、阿迪力挑战黄河大峡谷极限之旅等系列活动,《塞上明珠青铜峡》荣获年度全国城市宣传片金奖,秦腔剧《过草地》代表自治区进京会演并获殊荣。平安建设深入推进,信访维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六五”普法卓有成效,全民法治观念切实增强。司法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区推广,禁毒预防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民族宗教事务管理规范有序,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成果丰硕,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国双拥模范市”称号。 五年来,青铜峡市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显著,“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提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2%和85%,“联合党委”“三建四关心”“两管三评一推优”干部差额选任、干部考核全程纪实等经验在全区推广,“五星级远程教育站点”得到中组部肯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选贤任能、风清气正的干部选拔任用导向更加明确。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两个责任”有效落实,“四风”问题得到有力遏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健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90人受到党政纪处分,25人受到法律制裁。荣获“全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市”“全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市”称号。 ◆◆◆ 以智慧和勇气开创美好未来 未来的五年,青铜峡市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赢转型发展这场硬仗,加快青铜峡市“西部创新发展先行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样板区、中国‘甘城子’葡萄酒黄金产区、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区、宁夏富硒有机大米产业化发展示范区五区”建设。将围绕打造“五个青铜峡”等既定发展思路,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夯实转型发展基础,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培养壮大产业集群,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样板区。将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重点实施铝合金制造、PVC循环经济升级、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农产品延伸加工等项目,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延伸。对接“中国制造”“互联网+”,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先进智能制造与创新“双轮驱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做好增量文章。大力实施以轴承谷、工业机器人、汇高智能制造等为主的装备制造项目,以高性能轻合金、氮化硅、光电铜、碳纤维等为主的新材料项目,以仁和纺织、氨纶等为主的现代纺织项目,以多元醇等为主的精细化工项目,着力打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纺织、精细化工四大产业集群。实施大企业培育、品牌创建计划和技术标准战略,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规模优势、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集群。发挥园区的平台优势、环境优势,大力实施扩园和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全面促进政策向园区倾斜、要素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产业布局科学、经济结构优化、政务服务高效、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到年,工业园区产值力争达到亿元。 青铜峡市将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持续提速。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全力推进“黄河岸边、稻花香里、贺兰山下”三条线建设,打造“印象黄河?彩虹之上”文化旅游品牌。提档升级“黄河岸边”线,打造集水上观光、生态度假、文化体验、户外运动、节庆活动于一体的黄河文化旅游新名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进旅游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与新型工业有机结合、与现代农业紧密衔接、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产业多样化、现代化,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区。力争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年进入国家旅游城市行列。 青铜峡市还将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质效双增。稳步推动“两优一特”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塞上硒都”核心区优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品牌创建为抓手,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打造宁夏富硒有机大米产业化示范区。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粮经饲等作物。依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最佳原产地资源禀赋,重点抓好甘城子中法葡萄酒庄集群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列级酒庄20家,新增酒庄30家,打造中国“甘城子”葡萄酒黄金产区。大力发展肉驴等特种养殖业,巩固提升生猪、奶牛、家禽等传统养殖业,引进阿胶、乳制品、肉类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增值。鼓励特色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积极构建农产品与互联网融合的网络营销体系,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加强农技服务和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培育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确保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来源:《共产党人》年第11期)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