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之得名,《本草纲目》记载:“鳞有十字纹理,故为鲤。”自古以来,鲤鱼就有“诸鱼之长”“鲤为鱼王”“圣子”等美称。 不仅如此,鲤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吉祥的化身,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期望,这是独具民俗特点的黄河鲤鱼文化之基础,一首民间小调唱出了这样的歌词:“一个猛子扎下河,黄河红鲤鱼摸一双,多少回梦里回故乡,叫一声黄河我的娘。”朴素的歌词描绘出人们对黄河深挚的情感。 我国古代有崇尚鲤鱼的风俗,常以鲤鱼作为赠礼和祭品。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就被当作贵重的馈赠礼品。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得子,鲁昭公送鲤鱼作为贺礼。因此,孔子为其子取名曰孔鲤。 在相传为孔子纂集的《诗经》中,已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而古籍中的“河”就是专指黄河的。 汉代也有不少诗文提到鲤鱼,例如《羽林郎》中记载:“就我求珍肴,金盘烩利于鲤鱼。”就是将鲤鱼作为美肴来称颂的。 到了唐代,鲤鱼的身价倍增,高到了不准食用买卖的地步。 因为“鲤”与“李”谐音,所以鲤鱼也就随着李唐王朝飞黄腾达了一个朝代。 山东孔府历史上也有不吃鲤鱼的禁忌,因为孔府第二代祖先就名鲤。 不过,他的后代也想吃鲤鱼,便起个特异的名叫“怀抱鲤”。或者干脆将鲤鱼改名叫“红鱼”,而明代开始黄河鲤鱼便被列为贡品。 鲤鱼还是医学家发现较早的药用食品之一。 我国第一部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曾推崇鲤鱼为上品;后梁医学大师陶弘景誉鲤为“诸鱼之长,食品上味”。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鲤,具有养肝、补肾、养血、益气、安胎、下乳之功能”。 “鲤,其功长于利小便,故能消肿胀、黄疸、脚气、喘咳、湿热病。烧之则从火化,故能发散风寒,平肺通气,解肠及肿毒之邪”。 《圣惠方》中也载有:鲤能消肿、催乳、祛瘀、健脾、和胃、降逆呕之功,疗效如神。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利用鲤鱼治病历史悠久。 据现代大量医药文献资料记载:鲤鱼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止咳、利尿、安胎、通乳等功效。 宁夏引黄灌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青铜峡段的黄河鲤鱼,更是闻名遐迩。 这里黄河流经“十里长峡”之称的青铜峡谷,弯弯曲曲、时宽时窄,由于水资源未受到过多的污染,水质偏碱性,气候早晚温差大,天造地设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营养物质,更适于黄河鲤鱼生长,产出的黄河鲤鱼品质更为优秀。 青铜峡黄河鲤鱼,体态丰满,体形纺锤状,扁长而肥,头小尾短,背脊高宽,腹部肥大。鳞大,背部鳞色呈淡黄褐色,体侧鳞色金黄。 刚出水时,胸、腹、臀、尾各鳍均呈金黄色和橘红色。 对生活环境适应性强,食性粗犷,以虾、虫、螺、蚌及水草、藻类为饵。 喜于水草丛中,流速缓慢的松软河底游动,常栖息水底,很少上浮。 有生殖回游习性,4~8月游于河滩浅水处产卵,受精卵黏附于水草上,3~5日孵化,生长较快,且雌鲤速于雄鲤,2年即长成。 成鱼大者长达90余厘米,重达20公斤,但以1公斤左右者最为鲜美。 青铜峡黄河鲤鱼肉嫩味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吃鲤鱼的女士更漂亮,吃鲤鱼的先生更健壮,吃鲤鱼的孩童更聪明,吃鲤鱼的民族更兴旺。”这“四言八句”道出人们对黄河鲤鱼的青睐和喜爱。 所以在青铜峡到处都有烹烧鲤鱼的餐馆,烹烧鲤鱼而终至形成独特的地方风味,是自然而然的了。 烹调鲤鱼的技艺更是五花八门,红烧、清炖、清蒸、糖醋等食法,无不脍炙人口。 李时珍曾说:“诸鱼唯此最佳,故为食品上味”。 以鲤鱼为原料烹饪的各式名菜,更是驰名中外。如“糖醋鲤鱼”“姜葱鲤鱼”“清蒸鲤鱼”“红烧鲤鱼”等等。 这其中,“糖醋黄河鲤鱼”是最为闻名遐迩的名菜。 其做法是:把活鱼开腹去脏刮鳞洗净,留须、尾、鳍,在鱼身划百叶花刀。 撒盐稍腌,再将鱼身挂满蛋糊,放入热油中炸透,炸时提尾上头并将尾弯起,炸成后使鱼尾弯翘起,放盘中。趁热浇上糖醋汁。 糖醋汁是由烹醋、熬糖、加清汤、提薄芡诸道工序烧成的。 因为鱼刚炸成浇汁后,受激吱啦作响,端鱼上桌,既有似跃起的活鱼造型,又有浇汁的声响,增加了宴饮情趣,颇受顾客的欢迎。 如今,青铜峡各大宾馆、餐馆都有此菜。 此外,用其烹饪的各式名菜味道鲜美,还寓“鲤鱼跳龙门”“连年有余”等浓厚中国民间喜庆色彩之意,为筵席增光添色。 文章选自《青铜峡》一书 转自:口述宁夏 北京专业权威白癜风医院根治白癜风什么方法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