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青铜峡,因一个古老动人的传说得名,因母亲河黄河水的滋养闻名,因几千年历史风云的跌宕著名,因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传统农耕文明的延续扬名。

青铜峡镇,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塞北江南。之前理解的“塞北江南”,是这里有宁夏九大渠首,田连阡陌,沃野纵横,瓜果飘香,六畜兴旺;景色怡人,山清水秀。然而,“江南”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富裕,伴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江南”在现代意义上都是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文化的弘扬和繁荣的先行先试者,它包容、活跃,充满激情,紧跟时代风尚,流行先进文化。塞北的“江南”青铜峡镇,给我们的感觉也是这样。

建于年的双曲砖拱形粮仓,现已成为青铜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

农耕文明的文化印记不曾远去

了解青铜峡,从黄河十里长峡开始。这是黄河上游最后一个峡谷,两岸峭壁林立,山高谷深,景色秀丽,被誉为“塞上小三峡”。也有宁夏人去闻名遐迩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观光,在S型的山路上被摇得七荤八素之后,观后感是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可与之媲美。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将黄河劈山入峡演绎得很是传神,那就是大禹为解救百姓苦难,举神斧开山,一声巨响之后,一道峡谷豁然开朗,黄河水畅流无阻,满天的夕晖把牛首山的岩石染成迷人的古铜色,大禹即兴在山岩上写下“青铜峡”三个字。从此,上游农田滋润肥沃,下游旱情得到缓解,这段峡谷有了美名。为了纪念大禹,人们在他住过的山洞旁,修建了禹王庙,并写诗称赞: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阳红。疏凿传闻留禹迹,安澜名载庆朝宗。

蜿蜒流淌的汉渠。

大禹为青铜峡留名,历代先贤开沟挖渠、移民屯植让青铜峡闻名远近。从秦始皇派蒙恬率30万大军出击匈奴尽收黄河河套以南,到汉武帝遣霍去病渡黄河越贺兰大败匈奴后,秦汉两朝徙民屯驻,开渠引水,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入,有力地改变了银川平原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面貌;牛耕和铁质农具的使用,又使这片西北干旱高原谷稼殷积,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唯富一方。此后历朝不断开发整治,农业不断发展。

先民在青铜峡地区创造的独有的河套文明,在积淀丰富的古迹文物中流传至今,有迹可循。这里有卢沟湖遗址,面积3万平方米,在广武地区羊头山脚下。是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为研究北方古人类的迁徙提供了重要依据。这里有广武岩画,在贺兰山南麓约公里的广武口子门沟南的砂石梁子山上。这些岩画的凿刻年代为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那些骑马放牧、巫术魔法、车辆人像,表现了浓郁的北方草原畜牧生活气息。这里还有西夏李元昊的避暑宫、明长城和烽火台,清康熙年间湖广提督、宁夏广武人俞益谟墓。

这些古迹彰显着青铜峡在古代漠南军事要地的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民族融合的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在这片可耕可牧的富庶之地上,创造的丰富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结束了宁夏两千年无坝引水的历史。

在这里工业文明的文化烙印非常鲜明青铜峡的工业文明,先得从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说起。这个工程的形象标志是青铜峡水电厂的拦河大坝,如今它已具旅游观光的职能。大坝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出口处,从年8月25日开工兴建,年建成,8台机组总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年5月,建成装机容量3万千瓦的附属唐渠电站,使装机总量达到30.2万千瓦,年发电13.5亿度。

“一坝横青铜,黄河任听从。灌溉兼发电,工农百业隆。”正如宁夏水利专家吴尚贤的诗所描绘的,青铜峡水电厂大坝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防凌和满足下游工业用水的综合性枢纽工程,包括一座长米、高42.7米的混凝土拦河大坝,6个河床闸墩式电站,两个渠首电站,7孔溢流坝,3孔泄洪闸和两岸灌溉渠首等建筑工程。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游地区建起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早期西北地区主要的水利工程。它使青铜峡闻名全国,在宁夏尽人皆知。

借助黄河水资源优势,依托农业、能源、建材和包兰铁路、国道省道的便利交通,20世纪50年代末期,青铜峡镇先后建成了水电厂、水泥厂、青山实验机厂、造纸厂、铝厂、石油批发站、宁夏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中央、自治区属企业,同时带动地方工业的迅速崛起。发展至今,辖区内有青铜峡铝业集团、宁夏大坝发电公司、宁夏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等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总量占青铜峡全市的90%。

工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壮大,使得青铜峡镇工业文明的文化烙印特别鲜明。单就人口的构成来说,《青铜峡镇志》记载,新中国建立之后,因新建工厂、农场和驻军,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在青铜峡水电厂建设过程中,迁入人口最多。年宁朔县(后改为青铜峡县)净迁入人口2.2万人,主要分布在青铜峡镇。城市人口3.5万,占总人口的74%。

因为城镇人口占绝大多数,小镇上的商业服务业颇为繁荣,特色美食不少,听说峡光美食楼的小吃、饺子不错,还有金尤苏的铜锅涮也很有名。镇文化站站长马明德说,镇上的羊杂碎最好吃,他在吴忠、小坝、金积都吃过,就是没有水电厂门口那家小馆子的好吃。

因为镇上的企业众多,青铜峡镇乡村的村民出外打工,多数都在家门口。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因此得到改善进而发生变化,在我们采访的余桥、广武等村,年轻的村民不但务工在外,就连居住,有条件的都搬到距镇上20多公里外的吴忠或小坝去了。

风景优美的黄河大峡谷景区。

在这里

现代文明的文化种子开花结果青铜峡镇位于青铜峡市最南端,东距吴忠市区22公里,北走市区小坝镇20公里,西邻内蒙古,南接中宁县。

秋季的青铜峡镇乡村,一派丰收的景象。金黄色的原野上,水稻低下了头,玉米裂开了穗,苹果挂满了枝头,枣子涨红了脸庞。不远处的黄河水哗哗地流着,秦汉渠静静地蜿蜒着……

余桥新村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

年,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名单上,青铜峡镇占有一席之地。说起这个话题,副镇长魏巍和镇文化站站长马明德简直就是滔滔不绝。

先说民族团结,那是有口皆碑。青铜峡镇乡村人口多,回族占65%以上,农村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村民的日子过得比较富裕,最直观地表现在房子上,几乎村村都是新房,一村一特色。余桥村的民居青砖灰瓦为仿古建筑,同兴、同进村的突出民族特色,西滩村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明德说,最能体现民族团结的,是尊教爱国相结合,镇上的王嘴子清真寺,将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融入日常——当地驻军战士每周到寺里,与上寺群众一起升国旗,寺里的阿訇为战士们讲解民族风俗。沃沙村清真寺、王嘴子清真寺还设有图书室、阅览室。

再说双拥工作,那也是相当地有特色。

穿行在青铜峡镇的利民街道,迎面你会看到一座过街天桥,上面还有几个大字——“拥军桥”。一个人口不多车流不大的小镇,修一座过街天桥已经让人觉得新鲜,桥的名字还叫“拥军”,更叫人纳闷。原来,利民街横在当地驻军的营区和军事训练区之间,每到部队前往训练区,街上通行的车辆行人就要在此等候。年,由青铜峡铝业集团投资,集团团委和武装部组织人员施工,建起了一座高4.5米、宽2米、长28米的钢架天桥,既方便了部队生活训练,又不耽误车辆行人通过,被当地群众称为“拥军桥”。

黄河铁桥。

还有利民社区的“兵妈妈谈心室”,在驻地部队,非常受欢迎。据社区书记余芳介绍,这个谈心室成立十几年了。最初是刚来的新兵想家了、训练太苦坚持不下去了,家里有难事了,喜欢打电话告诉她。余芳就去部队做做工作,战士们很高兴。“兵妈妈谈心室”就这样应运而生,现在社区不但有兵妈妈,还有兵姐姐,她们根据了解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地关怀。通过谈心室,许多战士度过了难关,在部队安心服役。

魏巍说,在青铜峡镇拥军已经是他们的“习惯性”“自发性”工作,而驻地部队对地方也是贡献不小,每年的环境整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部队都会派人帮助地方铺路、修渠、种树。

不能不说的还有群众文化生活,那叫一个活跃。

据魏巍、马明德介绍,青铜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一直都很活跃。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村都有文艺宣传队到各村巡回演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演出团队有所变化,但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简直就是遍地开花。近些年,余桥村组成了回族妇女花儿合唱团。广武村、三趟墩喜欢庭院舞,文化大院,天天跳舞唱歌。沃沙村二组是个纯汉民村组,秋收结束后,有自己的庙会文化活动。水电厂的退休职工组织起电花艺术团,成员年龄平均55岁,近期排练的回族婚俗风情表演,大受欢迎。

邱青春焦小飞

文--END--体验全新悦读感受给你高品质的阅读新消息报周刊部新消息人文读库

赞赏

长按







































中医治疗白癜风
哪里治疗白癜风权威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