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床截留施工现场 年2月24日下午2时20分,是青铜峡工程具有重大意义的黄河截流时刻。青铜峡工程局截流指挥部总指挥赵征一声令下,建设者们立刻开始了紧张的战斗:有开汽车拉沙土、修道路的;有在料场里装石块、编铅丝箱、堆片石的;有在起吊混凝土“四面体”和“六面体”的;有在龙口进占的最前沿平整戗堤的;有在输水河道上侦查水情、防护流冰的……他们个个都像战场上的官兵,激战在斩断“蛟龙”的最前线。 在冰期和软基上截流,最艰巨、最激烈的莫过于这场合龙之战了。 一支机械化队伍依着指挥员发出的命令,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络绎不绝的自卸卡车从两岸堆积如山的料场出发,沿着宽敞的环形道,以每小时车次的速度,把一车车块石向凶暴不羁的黄河里倾倒,激起的浪花高高飞溅。汽车一辆接一辆,高速进占,戗堤每分钟从东西两岸向河中心延伸0.2米,河床被一点点逼窄。 青铜峡工程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征同志发布截流命令 被命名为“断黄河”、“搬倒山”等15支截流突击队的队员们,在抛物投下之后,立即如猛虎下山,奔向戗堤尖端,迅速把块石砌成斜坡。脚下是松动的石块,身旁是怒吼的波涛,但他们临危不惧,干劲冲天。 在戗堤后面的料场上,另一部分突击队员们也铆足了劲不甘示弱。当装料的汽车刚一进到料台,队员们巧手推滑板,一下子就把汽车装满了。起重机、汽车吊的司机们紧张地操纵着机器把“四面体”、“六面体”迅速装上汽车。挖土机手驾驶着大型机械,挥舞着巨大的铁臂一分钟就装两立方米沙土,决不让汽车在料场多停留一分钟……黄河两岸的人群和车辆,黄河之上的人群和船队,都在为胜利合龙奔忙着。船工们正忙着保护刚刚搭建起来的浮桥。戗堤下的羊皮筏子和橡皮船里堆放着救生设备,他们划着这些船只,时而掠过龙口,时而顺着被东西戗堤逐渐阻断的黄河往下漂流,巡视水面,随时准备抢险。 技术人员研究桅杆式起重机和皮带机的图纸,积极准备截流 当河道越逼越窄,只剩下两三米的时候,河水越流越快,冲力越来越大。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刻里,在水文观测点、在驾驶室里、在浮桥上、在料台旁、在戗堤上,所有的岗位和每一个角落,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奋不顾身,为胜利合龙而战!”这种信念把两万多建设者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各路大军,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指挥旗指到哪里,石料就会准确地落到哪里。截流就这样一鼓作气,高速进占着。这时,进占观测员的统计表上记下了抛石料的数字,观测员们在图纸上也记下了戗堤进占的尺度。再过几分钟,黄河将在这里结束它“奔腾叫嚣如虎狼”的历史。 截流现场 时针指向3时20分。 在向黄河总攻的最后一刹那,司机崔耀峰和刘世珍驾驶着插着红旗的大卡车分别从东西两岸向河水的尾峰投下最后两块“四面体”,两边的戗堤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这时,截流总指挥、工程局党委书记赵征在前沿阵地欣然宣布:“截流胜利了!”整个工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欢呼声淹没了峡谷里刮起的六级大风。戗堤上的副总指挥、工程局副局长李文和二工区主任吴若衡,从东西两岸第一个握手会师。李文手里举着一面红旗不停地挥舞着,鲜艳的红色映衬在合龙口人群红彤彤的笑脸上,敲锣打鼓的红色报喜队伍,把工地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 合龙之战的这一天,在英雄的青铜峡工程建设者的手里,一条长达米,宽10米,高8米的戗堤宛如一把利刀,把凶暴不羁、为害千年的古老黄河拦腰斩断了。从此,从上游奔腾而来的洪流,乖乖听人使唤,调头沿着新开挖的“人造黄河”——明渠冲泄而下,使整个青铜峡工程跨进了向黄河全面进攻的新阶段。 敲锣打鼓的红色报喜队伍 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本文转载于《古峡往事》 摄影/朱康乐李鹏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