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文人墨客将黄河的磅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一直生活在唐徕渠边的银川人,自然也对黄河充满着各种崇拜和向往,揣怀着一分神秘、一分敬仰,跟随“网络达人黄河行”的脚步,小编来到了青铜峡!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余秋雨曾这样描述都江堰: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而在宁夏吴忠也有这样一个值得称赞,值得赞叹的地方——引黄古灌区,由历代先民开创的自流灌溉、无坝引水等水利工程奇迹,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比毫不逊色。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黄河上游建立最早的工程之一,它的建成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 而引黄古灌区也跻身于《世界遗产名录》 宁夏或将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乘着小船在大峡谷中荡漾。十里长峡山水相依,两岸悬崖峭壁,奇景纷呈。以黄河为纽带,将拦河大坝、宁夏水利博览馆的、一百零八塔、大禹文化园、中华黄河坛等众多景点串联……每一个景点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每一个景观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青铜峡水利博览馆 走进宁夏水利博物馆,了解几千年来古老的宁夏引黄灌区的灿烂文化,感受辉煌的宁夏水利文化。 慈祥母亲河,佛祖百塔林。青铜峡塔始建于西夏时期,座落于黄河岸边,依山傍水。 塔是以消除人生烦恼和灾难、祈求平安与幸福为寓意的藏传佛教纪念塔,它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神秘的西夏历史和深远的佛教文化闻名遐迩,屹立于世界众塔之中。 牛首山、贺兰山峰峦叠嶂,滔滔黄河天堑屏障,巍巍长城捍卫边塞,九大干渠润泽银川平原。 青铜峡,这个美丽的地方。走近它才会发现,这里有雄浑的大漠风光、有独特的塞上风韵、有多彩的黄河文化、有神秘的西夏历史、还有古老的黄河水利胜景…… 宁夏引黄古灌区简介 黄河自黑山峡小观音入宁夏境,过青铜峡,至石嘴山三道坎出境,流长公里,其间冲淤形成宁夏平原。青铜峡以上为卫宁平原,青铜峡以下为银川平原,具有引黄河水灌溉的优越条件,习称宁夏引黄灌区,也称前套或西套。灌区南北长公里,东西最宽40公里,面积平方公里,海拨高程在至米之间。灌区引黄河水灌溉始于秦汉,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型灌区之一,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塞北江南”美誉。 随着朝代的兴衰更替,灌区的发展盛进衰退,由小变大。历代都有增开新渠的记载,据《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秦代蒙恬开疆、军民屯垦,汉代已有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古渠的雏形。南北朝有艾山渠和薄骨律渠。唐代有御史、尚书、特进等渠。北宋时西夏有昊王、李王渠。元代有蜘蛛渠。明代有羚羊、柳青、新生等渠。清代有大清、惠农、昌润、天水等渠。民国有湛恩、云亭、扶农等渠。随着历史的演变,现存古渠大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有的冲毁淤废、有的重修合并后更换了名称、有的至今仍在使用。治水人物郭璜、刁雍、郭守敬、汪文辉、张九德、通智、钮廷彩等彪炳史册。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控水闸堰、明代的石闸水则、清代的封表轮灌、渠底准石、插杠挡闸等技术沿用至今。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余首诗赋、30余篇碑记等都是古灌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灌区直接从黄河引水的大小干渠共39条,总长公里,灌地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旧渠,开发新渠,灌区规模迅速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分别对旧渠系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裁并扶农、太平、昌滂等旧渠,新开第一、二农场渠,跃进渠、西干渠、东干渠等干支渠。80年代至90年代重点对渠道进行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90年后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砌护渠道、改造建筑物、建设信息化,灌排系统日益完善,供水保证率大幅提高。目前灌区共有干渠17条,长公里,控制灌溉面积万亩。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