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共吴忠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自治区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一个规律、五大统筹”的城市发展方式,抢抓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沿黄经济区和大银川都市区的发展机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突出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公共服务保障,统筹山川城乡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生态绿色城市,构筑坚固安全屏障,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打造“银吴一体、产城一体、人文一体、建管一体、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二)基本原则一是遵循规律,科学发展。严格遵循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客观规律,充分结合市情发展实际,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遵循规律科学发展,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二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加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治理影响群众生活的城市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保障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建设成果,防止造成新的贫困群体。三是规划引领,统筹发展。坚持以《吴忠市城乡总体规划》为统揽,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等因素,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加强规划编制和管控。依托主城区辐射大县城、小城镇,山川相济,以城带乡,城乡融合,高质建设,整体推进,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四是四化同步,产城融合。坚持工信融合、工城互动、城农协调,依托园区扩城、基地连城、旅游活城、生态美城,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防止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五是市场主导,建管并举。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自然发展,积极鼓励社会参与,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PPP模式运营,以管促建,建管一体,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六是尊重自然,生态立市。坚持集约、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生态绿色建设贯穿城镇化全程,推进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保护绿水青山,传承历史文脉,展示回乡风情。(三)发展目标到年,初步建成“银吴一体、产城一体、人文一体、建管一体、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形成级配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空间紧凑的大银川都市区核心城市。——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合理。主城区、大县城、小城镇、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均衡,承载功能清晰完备,支柱产业集聚融合。全市总人口达到.0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其中市区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8.76万人。——产城融合发展持续有力。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化特征日益突出,产业支撑驱动城镇良性扩张的作用和城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产城互动发展的水平明显提高。地区固定资产总值年均增长不低于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资源综合利用集约高效。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比例和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自来水普及率达到%,燃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新建居住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城镇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增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城镇常住适龄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医疗保险达到全覆盖,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生态绿色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绿色建筑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政府投资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社会投资项目5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乡镇、村均达到80%。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绿色出行,绿色通道、自行车道等慢行交通系统不断扩大。快速公交线路、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海绵型城市,利用蓄水池、透水绿地等“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等“绿色、自然”排水实现重大突破。——体制机制运行科学顺畅。以同城化为导向,创新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实现跨区域城镇间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城乡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四)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遵循自治区“一主三副、核心带动,两带两轴、统筹城乡,山河为脉、保护生态”的城镇化总体空间布局,推进银(川)吴(忠)一体、利(通区)青(铜峡)同城、吴(忠)灵(武)相交、吴(忠)永(宁)对接,打造大银川都市区“后花园”,加快建设“一区三城、三带三轴、十大升级板块”,着力构建产城融合发展、城镇星罗棋布、交通畅达便利、基础设施配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一区三城”。指中心城镇区和盐池、同心、红寺堡三个大县城。——中心城镇区。以利通区、青铜峡城区为核心,以扁担沟、金银滩、郭家桥、叶盛、陈袁滩、瞿靖、峡口、高闸等9个卫星城镇为骨架,加快建设塞上江南生态水韵回乡都市区,建成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核心区。——盐池县。以盐池城区为核心,以花马池镇、王乐井乡和哈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城市休闲森林公园为骨架,加快建设中国森林城市,建成宁夏宁南山区经济强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同心县。以同心城区为核心,以豫海、丁塘两镇和清水河为骨架,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回乡商贸城市,建成宁夏中南部经济社会发展样板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红寺堡区。以红寺堡城区为核心,以红寺堡镇和城北防护林、人民公园为骨架,加快建设中国生态移民慈善城市,建成葡萄种植、酿酒产业示范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三带三轴”。指沿黄城市带、清水河发展带、中部干旱节点城镇带和太中银城镇发展轴、银宁盐城镇发展轴、吴灵宁城镇发展轴。——建设沿黄城市带。将吴忠市区及青铜峡城区打造成沿黄经济核心区。——建设清水河发展带。推进同心、红寺堡沿清水河一线产业串连布局和小城镇建设,把清水河发展带建设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产业聚集走廊。——建设中部干旱节点城镇带。建设惠安堡镇、韦州镇、下马关镇、豫旺镇、王团镇等节点城镇走廊,提升特色城镇建设水平,扩大发展规模,成为连接宁东产业园区和固原地区的节点城镇。——培育太中银城镇发展轴。依托太中银铁路正线等主要交通轴线,串接红寺堡、太阳山等4个县(区)及惠安堡、大水坑等7个中心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培育银宁盐城镇发展轴。依托太中银铁路银川联络线,点状集聚,以宁东、盐池高沙窝镇为核心,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把盐池县城打造成为后勤保障服务基地。——培育吴灵宁城镇发展轴。以包兰铁路扩能改造、古青高速、青铜峡西线高速--叶升--灵武--福银高速二线为轴线,连接青铜峡市、利通区、灵武市、宁东4个县(市、区),重点建设都市区功能区,打造产城融合的节点城市线和经济带。“十大升级板块”。以“三产八带”总体目标为引领,以“三带三轴”为骨架,依托工业“两城五园”、农业“十大基地”、商贸“十大市场”,布局小城镇,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培育十大产城融合升级板块。——利青清真暨现代制造产城融合升级板块。以金积镇为核心,以金银滩镇、东塔寺乡、上桥镇、板桥乡、陈袁滩镇、小坝镇为框架,依托中国(吴忠)清真产业园、中国自动化产业基地、利通区毛纺织园、利通区装备制造产业园、青铜峡嘉宝轻纺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中国高端自动化仪表产业基地、宁夏生态纺织产业基地,力争到年板块生产总值达到亿元。——青铜峡新材料产城融合升级板块。以青铜峡新材料基地为核心,以大坝镇、青铜峡镇为框架,依托青铝集团、宁夏普华冶金公司,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交通物流枢纽中心,力争到年板块生产总值达到亿元。——红寺堡慈善产城融合升级板块。以红寺堡镇为核心,依托弘德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型产业、仓储物流产业,加快建设中国慈善产业示范区,力争到年板块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太罗循环经济产城融合升级板块。以太阳山镇、罗山为核心,辐射高沙窝镇、韦州镇,依托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庆华集团、太阳镁业、高沙窝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生态和煤化工、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化工能源深加工基地、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力争到年板块生产总值达到亿元。——青铜峡西部葡萄产城融合升级板块。以邵岗镇为核心,以青铜峡镇、峡口镇、树新林场、红寺堡镇、新庄集乡为构架,依托贺兰山东麓2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和沿线酒庄,重点发展葡萄酿酒产业,加快建设中国葡萄酿酒基地,力争到年板块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利通东南菜篮子产城融合升级板块。以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以东塔寺乡、上桥镇、郭家桥乡、高闸镇、扁担沟镇为框架,依托苦水河休闲农业区、金银滩、五里坡奶牛核心区,重点发展瓜果蔬菜、奶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宁夏菜篮子基地和中国西部奶牛养殖基地,力争到年板块生产总值达到亿元。——盐池中部草畜产城融合升级板块。以王乐井乡为核心,以青山乡、冯记沟乡、大水坑镇、惠安堡镇为框架,培育“中国滩羊之乡”、“甘草之乡”品牌,重点发展滩羊养殖、甘草和优质牧草种植等产业,加快建设中国滩羊和甘草生产基地,力争到年板块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盐同东部生态产城融合升级板块。以惠安堡镇、下马关镇为核心,以麻黄山乡、大水坑镇、韦州镇、马高庄乡、预旺镇、张家塬乡为框架,依托下马关5万亩有机枸杞基地和“同心圆枣”品牌,重点发展中药材、枸杞、圆枣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宁夏旱作高效节水农业样板区,力争到年板块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同心西部清水河黑果枸杞产城融合升级板块。以丁塘镇为核心,以王团镇、河西镇为框架,辐射红寺堡区大河乡石炭沟、红寺堡镇和新庄集乡及利通区扁担沟镇五里坡,重点发展黑果枸杞产业,加快建设宁夏原生态黑果枸杞种植基地,力争到年板块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沿黄文化旅游产城融合升级板块。以黄河楼为核心,以叶盛镇、古城镇、陈袁滩镇、板桥乡、扁担沟、东塔乡、金银滩、孙家滩、金积镇、峡口镇、青铜峡镇为框架,依托中华黄河坛、牛首山寺庙群、塔、大峡谷、大禹文化园、回族历史人物园,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和适水产业,着力打造塞上江南新景观,力争到年板块生产总值达到28.3亿元。(五)加快构建畅达便民交通体系——路网畅达。对外启动吴忠—银川—宁东快速交通走廊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向北对接能源金三角、向南对接关中—天水经济区、向东对接太原、向西对接白银、兰州等城市的快速通道,形成南北纵贯、东西横穿“八纵八横”的开放路网;对内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和县城主次干道及环城道路建设,规划建设东环线、北环线、西线高速公路,形成市区周边环形通道。——公交便民。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和专用线路,完善公交综合场站、首末站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和公交“一卡通”,扩大公交线路覆盖区域,提高居民乘公交出行比重,实现公交网络化、服务智能化、出行便捷化。——水运开通。加快黄河吴忠段航运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八滩两码头、海事搜救中心和信息化管理等配套工程建设,开通利通中心码头←→黄河生态园←→柳溪湖←→黄河楼←→青铜古镇航线,着力打造集航运、观光、娱乐、生态为一体的黄金旅游水道。(六)加强规划引导调控围绕新型城镇体系布局,加快编制全市城镇体系、镇村布局、生态红线、区域性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实现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向限定城市边界、划定生态红线的规划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和土地利用“三规合一”。实行重大规划项目三级审批制度,建设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报告、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城乡规划执法检查。坚持改造更新与保护创意并重,加快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改造建设,加大城市规划范围内棚户区改造,限制老城区改造密度,严格控制城市无序扩张,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强城市建设空间管控,除经批准的地标性建筑外,主城区住宅高度控制在10层左右,县城控制在6层以下。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七)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全面放开城市、建制镇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业人口重点向主城区、大县城、小城镇有序转移。凡在我市市区、县级市区和建制镇有落户意愿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均可登记入户。凡城市规划区拆迁安置农民就地城镇化。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八)加快推进创业就业建立健全产城融合发展创业就业规划体系,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加大创业就业培训力度,让农业人口转进来、有职业、逐步市民化。进一步放宽工商注册、税收优惠、融资担保等条件,积极搭建产城融合发展创业平台,鼓励和引导进城农民自主创业。以企业、社会用工需求为导向,积极搭建就业对接平台,引导进城农民有序稳定就业。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力度,实施进城农民就业援助行动。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创业就业能力、岗位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技能型劳务用工和服务型人才。依托城镇扩张和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自主创业、就业培训大行动,推行技能岗位持证上岗与薪酬挂钩,实现培鉴同步。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九)保障进城农民住有所居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机制,健全进城农民住房保障机制,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力度,回购存量商品房用于棚户区改造安置,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到年完成4.8万户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任务,新建公共租赁房3.3万套,力争到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对进城农民购买首套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按1%税率征收契税,免征印花税。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租售并举、共有产权制度,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十)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征徼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自治区级统筹进度,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打通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通道。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加快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规范就医转诊转院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方便参保人员就医购药。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将进城农民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居住地政府管理为主,进城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就近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加大社会养老和育幼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公益性的敬老院、康复医疗服务中心、幼儿园。四、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十一)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集约利用原则,加快构建与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同步规划建设城镇道路与供排水、燃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电力、消防、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基础配套、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加快建设主城区和县城雨污分流管网、排水防涝设施,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构建统一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和物资储备中心,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完善城镇供热专项规划,实施热电联产供热管网项目建设,优先发展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限制并逐步取消分散燃煤、锅炉供热。到年,主城区、县城的集中供热率达到90%以上,产城融合发展核心镇集中供热率达到85%以上,全市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十二)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修复与开发同步,大力实施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公共设施均衡配置、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民致富能力提升、城乡基本服务优化、和谐文明乡风培育等“六大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美丽城镇。积极引导产业、人口、公共设施向金积、红寺堡、青铜峡、惠安堡、下马关等产城融合发展核心镇集聚,提升城镇功能,增强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城镇产业配套、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工业集群发展、商贸辐射带动、文化旅游融合、现代农业支撑型城镇体系。维护乡村原始风貌和田园风光,积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扶持贫困村,建设环境优美、农民富裕、民风和顺的美丽乡村。到年,建成26个特色小城镇和个美丽乡村,全市所有乡(镇)和90%规划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十三)构建生态绿色屏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城、环镇、环村生态林带建设。加强黄河沿线造林绿化、湿地恢复与保护,构建“三廊两网”一体化格局。加强城市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以及居民小区绿地的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庄点和荒山造林绿化工程。到年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生态乡镇30个和生态村40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实现清洁生产、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到年,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90%,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80%,城市PM2.5浓度基本与年持平。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和绿色建材,促进城乡建设低碳发展。(十四)提升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加快智慧吴忠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管理,提高城镇管理效率和人性化、法制化、精细化水平。坚持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城镇治理结构。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凡新建城区和居住小区,严格按照标准建立社区管理服务组织。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社区集聚,构建和完善营业网点、便民超市、蔬菜市场和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方便居民生产生活。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服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强化社区消防安全措施。五、加快实施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十五)建设统一要素市场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资源加快流向农村,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联运机制,实现城乡平等就业,同工同酬。鼓励工业企业在农村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向农村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农产品集散地市场、主城区和县城标准化菜市场、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网点建设,提高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能力。(十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探索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操作办法,探索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地同价。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组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和土地存储公司,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场所设施、信息发布、产权鉴定、政策咨询、组织交易等服务。积极盘活农村房屋资产,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实施农房确权登记、抵押贷款等试点工作。保留进城入户农民的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对于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并将土地交由政府收储的农民,给予合理的进城购房补贴或产权流转补偿。(十七)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健全完善与转移人口增加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政策,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立由各级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改革,积极采取PPP、BOT、BT等模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十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实行“扩权强镇”;对主城区和县城规划建设范围内的村庄,加快推进“村改社区”。进一步简政放权,制定城镇化行政审批事项负面清单,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投资、法规、政策、制度环境,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十九)加快智慧吴忠建设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智慧吴忠”建设,打造智慧城管、智慧规划、智慧城建、智慧政务、智慧社保、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智能化服务平台。建立网上在线行政审批平台、机关办公楼能耗监测平台及BIM项目管理监管平台,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服务等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和信息,实现建筑市场多源数据集成和数字化办公。六、加强组织领导,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二十)强化组织协调建立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相互协作、共同推进的产城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实行“一个板块、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套措施”的方式推进。县域板块由主体县(市、区)成立专门班子负责实施,跨县域板块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组建班子协调推进,建立产城融合升级板块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研究解决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作为实施主体,各牵头部门作为指导、协调、服务的责任单位要进一步细化明确责任,制定具体推进方案、配套政策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科学谋划项目,狠抓工作落实。各配合单位要积极参与,通力协作。各县(市、区)、各部门“两大任务”、项目资金、人事安排等要聚焦城镇化,形成强大推进合力。(二十一)强化督导检查新型城镇化建设督导检查工作由市委督查室统一负责,实行月督查通报、季汇报调度、年综合评价的工作机制。改进和创新督查方式,注重现场督查、现场指导、现场会商、现场问责,切实提高督查质量和效率。督查结果及时公开通报,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今后,其他单位不得自行组织检查。(二十二)强化考核评估将新型城镇化纳入效能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分板块、分产业、分责任确定考核的标准、重点、方式、方法,统一口径、统一考核,力求公正公平。健全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强化统计监测和实施评估,开展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建立风险预警和行为纠偏机制,确保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白癜风方法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