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水润塞上江南,造就富庶繁华,馈赠丰饶物产,孕育灿烂文化。

宁夏引黄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最终结果将于北京时间年10月11日揭晓,在我们的热切期望中,宁夏诸多的水文化标签再一次被擦亮,被品读,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青铜峡,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核心区,注定与黄河水、古渠系有着不解之缘。且看以下标签:

“九渠之首”青铜峡,塞上江南发源地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万里黄河第一坝”——青铜峡水利枢纽引黄古灌区——中国古渠系博物馆

宁夏引黄古灌区

历史留给宁夏平原最为厚重的遗产

生生不息的渠水与我们朝夕相处

从古至今诗情流淌

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中

黄河青铜峡金沙湾

“九渠之首”青铜峡塞上江南发源地

青铜峡,是宁夏引黄古灌区渠系最发达的地区。

自秦汉起,先民就在青铜峡谷凿渠引水。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超过年的14条古渠中,青铜峡分布了12条,其中,秦渠、汉渠、唐徕渠等10条古渠皆发端于此,青铜峡由此被称为“九渠之首”。

历史上唐徕渠发端于一百零八塔

开凿于汉、复浚于唐的唐徕渠,在无坝引水时代是宁夏古灌区最大的一条渠道,素有“塞上乳管”之称。西夏时期,唐徕渠是当时农业生产的命脉,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专门对水利维护、灌溉管理、奖罚制度等作出严格规定,称每年春天开渠名为“大事”,开了国家大法重视水利之先河。在唐徕渠引水口,西夏王朝还兴建了罕见的大型塔阵——一百零八塔,祈愿农业丰收、减少水患。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天府之国”,富饶了成都平原。

被中学语文课本誉为“塞上明珠”的青铜峡水利工程,成就了“塞上江南”,富饶了银川平原。

《中国国家地理》曾经刊发宁夏地理学家汪一鸣教授撰写的关于宁夏灌区的文章,指出:“这里的水利能跟都江堰媲美。”

作为中国地理学奠基人侯仁之的弟子,汪一鸣教授对宁夏历史、地理的研究有着卓越贡献,他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具有比肩都江堰的历史地位。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对中国黄河和整个北方的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宁夏水利博物馆前的九渠之首雕塑

宁夏引黄古灌区是我国特大型古老灌区之一。在无坝引水时代,唐徕渠是这个特大型古灌区最大的一条渠道,它自青铜峡塔下引水,通过长达16里的引水,引黄河水入渠,渠口宽20丈,可引黄河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水量。

位于青铜峡市境内的唐正闸

位于青铜峡峡谷出口处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于年至年,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防凌等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灌溉主要由唐徕渠、秦渠、汉渠、东干渠和西干渠等出水,与宁夏灌区内大小渠道连接成灌溉网,实灌面积达25万公顷。

唐正闸分流出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惠农渠

惠农渠叶盛段

作为我国治水史上的壮举,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把该段的黄河水位抬高了18米,这样一来,原来在峡口引水的河东和河西各大干渠,一下子由无坝引水变成了有坝引水。原来由黄河直接引水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渠、汉渠等改由电站的尾水供水。

汉延渠从青铜峡市区穿流而过

这一举措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显著地提高了供水率。 

*来源:宁夏日报,有删减

版权归原作所有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白癜风医的好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